The "Significant Shrinkage" Moment of Credit Card Benefits

華爾街見聞
2024.12.04 13:1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何以主動收縮?

曾作為銀行信用卡業務 “獲客利器” 的用户權益,正逐步喪失鋒芒。

據不完全統計,11 月內已有華夏、建行、上海、寧波、浦發 5 家銀行發佈多款信用卡次年權益公告,服務內容均出現不同程度 “縮水”。

涉及項目包括遊樂園兑換、境外消費返現、機場與高鐵貴賓室服務、就醫綠色通道等。

綜合全年進程來看,“縮水” 已成常態。

年初,銀聯鑽石卡部分權益 “被砍”;年中,“六大行” 及多家股份行、城農商行都曾多次調整信用卡權益。

縮水的直接原因,或在於尋找新的收支平衡點。

自增量湧入下行通道後,信用卡過往 “跑馬圈地” 的粗放模式逐步失靈;持續上升的獲客、經營難度,使得成本管理成為新的難題。

頻頻 “縮水”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國股行、城農商行對信用卡業務進行調整。

規模領先的 “六大行” 是其中代表。

據信風不完全統計,年內 “六大行” 信用卡業務均出現頻繁調整,涉及內容權益、費用、信用卡停發等。

最受關注的,是權益服務的頻繁 “縮水”。

綜合來看,“中高端” 信用卡調整集中在取消特定服務、減少服務頻次;權益內容較少的 “中低端” 信用卡調整,則體現在年費與還款額度上。

例如,建設銀行宣佈 2025 年後取消 5 類白金以上信用卡建行指定國內機場貴賓廳服務、取消 3 類白金以上信用卡全球醫療救援等服務;

農業銀行 9 月後取消 “尊然精粹白金卡” 消費 30 次免次年年費政策;

郵儲銀行則取消 2 款信用卡自動分期功能、同時取消自動分期的優惠、積分回饋、提前還款費用減免等權益。

類似的權益調整在股份行、城農商行中也並不罕見。

例如,中信銀行自 11 月起調整 “銀聯 i 白金” 信用卡交易權益點規則;

浦發銀行 2025 年調降高端信用卡的野獸派兑換權益及繽紛文旅等服務,其中 “美國運通超白金卡” 境外消費 10% 返現的 6 次權益調整為一季度 1 次;

上海銀行 2025 年後取消 2 款高端信用卡機場、高鐵貴賓室禮遇,取消 “世界之極” 層級信用卡手術住院安排服務、就醫綠色通道由無限次變為每月 2 次。

不止如此,早在年初已有持卡人在社交平台上 “哀嚎” 銀聯高端卡多項核心權益在一季度被砍。

例如,鑽石卡最實用的不限距離接送機權益,今年一季度單賬户最高可享次數同比減少 4 次,每日名額減少近 20%;迪士尼花車、煙花位權益則被直接取消。

頻繁 “縮水” 之下,因權益調整導致的信用卡投訴、糾紛不在少數。

黑貓投訴平台上,近萬條投訴涉及 “信用卡”、“權益” 兩大關鍵詞。主要事由包括權益未發放、權益虛假宣傳、在宣傳權益未提及年費造成誤導等。

亦有不忿的持卡人一紙訴狀,將隨意變更權益的開卡行告上法庭。

朝陽區人民法院就曾在持卡人訴廣發銀行的案件審理中指出,積分獎勵及使用規則,構成了消費者合理的預期利益。“銀行在未盡到充分的提示説明義務的情況下,不應享有對積分兑換規則的任意修改權。”

何以主動收縮

央行最新數據指出,截至二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 7.49 億張,環比下降 1.53%。

若參考一季度數據,二季度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降幅約在 1100 萬張。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部分信用卡權益 “縮水” 意味着銀行或處於降低綜合運營成本的階段。

進入存量時代後,信用卡獲客、運營成本持續上升。

某股份行中心客服經理陳光(化名)即表示,當下各行仍有較重開卡任務,“但市場很難再有增量客户,我們也必須進行最原始的 ‘掃樓’、獲客效率非常低。”

據陳光描述,信用卡的各類權益疊加之下,銀行成本高漲,“現在已經要求我們業務員上門開卡、一張卡最後分成只有 50 元。”

種種壓力下,權益變化成為銀行平衡信用卡收支最直觀的結果之一。

但變化,不應只侷限於權益 “縮水”。

周茂華指出,新時代信用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提升用户體驗與粘性、以抵消傳統模式下持續上升的獲客成本。

從這一角度看,更多信用卡的業務調整也變得有跡可循。

例如,部分信用卡新增減免政策、鼓勵客户升級,以期低成本攬儲。

中國銀行就在 2025 年的 “萬事達長城白金信用卡卓悦版” 收費中,新增私行、財富管理和理財等級的客户減免政策。

若客户在 2026 年前申請為日常類私行、財富管理和理財等級客户,可免去首年年費,上述類別客户亦享受積分兑年費的 5 折優惠。

依照最新標準,該行私行准入標準為金融資產月日均餘額達到等值 600 萬元以上。

周茂華同時指出,信用卡未來的 “業務之爭”,在於能否在盈利和客户滿意度之間取得平衡、可從滿足拓展使用場景、增強功能差異化等方面着手。

例如,今年 “雙十一” 電商混戰之際,信用卡機構也現身其中。

工行、中行、平安、廣發等銀行均推出相關活動,內容包括多平台分期滿減、積分活動、賬單分期利率 2 折起優惠等。

具體業務調整同時,各行信用卡也出現組織架構調整傾向,許多國股行將信用卡業務的主導權由長期獨立的信用卡中心,迴歸至分行。

一方面,全國信用卡中心呈現縮減趨勢,多家分中心退出歷史舞台。

金融監管總局披露數據顯示,2023 年至今,已有交行、華夏、蒙商銀行分別裁撤 1 家、3 家、2 家信用卡分中心;同期無一家銀行增設。

另一方面,多家國股行逐漸強調信用卡業務的 “屬地經營”。

交行信用卡中心已推進分中心與屬地分行融合,部分信用卡分中心已暫停經營、業務併入分行。

例如,交行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已於 7 月獲當地監管 “終止營業” 批覆,業務併入交行桂林分行。

據有關媒體報道,交行全國省直分行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完成改革,預計年底即將收官。

多家股份行亦已開啓轉型。

例如,華夏銀行已表示 “終止分中心營業是經營機制改革需要 “;

光大銀行透露,“迴歸分行” 是上半年信用卡機制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

人員引進也可體現這一趨勢。

年內,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多地分中心,在招募時設有 “與分行和區域協同配合” 一職。

崗位涉及推動屬地分支行信用卡考核達標,推動分支行與分中心融合、資源共享、關注獲客,負責屬地分支行信用卡指標的業績推動等。

周茂華指出,部分銀行信用卡業務屬地化有明顯優勢。

“可以進行業務資源的優化、整合,降本增效。” 周茂華表示,“分支機構開展業務可以拉近與客户距離、更好回應市場需求、提升業務競爭力。”

截至上半年末,該行從分行渠道獲客的信用卡佔比達到 41.2%、較上年末提升 7.7 個百分點。

中期發佈會上,彼時的副行長、風險總監胡罡表示 “從分行渠道獲客的信用卡,能夠防範欺詐性風險,因此從自身渠道獲客的信用卡資產質量比外獲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