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man Sachs invents a "new slogan": China's "Ten Private Giants," directly comparable to the "Seven Sisters" of the US stock market

華爾街見聞
2025.06.16 08:4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高盛認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投資價值正在回暖,尤其是頭部企業憑藉低市場集中度、政策支持、技術創新、海外市場競爭力及估值吸引力,展現出顯著潛力。中國 “民營十巨頭” 分別為:騰訊、阿里巴巴、小米、比亞迪、美團、網易、美的、恆瑞醫藥、攜程和安踏。

高盛最新發布的三部曲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正在醖釀屬於自己的 “七姐妹”。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高盛策略團隊近日發佈重磅研究,首次提出高中國 “民營十巨頭”(Chinese Prominent 10)的概念,將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十家民營企業巨頭直接對標美國 “美股七姐妹”(Magnificent 7),意在挖掘中國股市中具備長期霸主潛力的核心資產。

報告顯示,這十家企業橫跨科技、消費、汽車等高增長領域,代表了中國經濟的 “新動能”——人工智能、自主創新、全球化擴張及服務消費升級。公司總市值高達 1.6 萬億美元,佔據 MSCI 中國指數 42% 的權重,預計未來兩年盈利複合年增長率達 13%。

高盛認為,中國 “民營十巨頭” 具備類似 “美股七姐妹” 的市場主導潛力,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提升中國股市的集中度,改變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認知。

“民營十巨頭” 覆蓋多個行業,增長潛力與合理定價並存

高盛篩選出的 “民營十巨頭” 包括:騰訊(市值 6010 億美元)、阿里巴巴(2890 億美元)、小米(1460 億美元)、比亞迪(1210 億美元)、美團(1020 億美元)、網易(860 億美元)、美的(780 億美元)、恆瑞醫藥(510 億美元)、攜程(430 億美元)以及安踏(350 億美元)。

這些公司覆蓋了互動媒體、零售、科技硬件、汽車、餐飲、娛樂、家用耐用消費品、醫藥、酒店和紡織服裝等多個子行業。它們共佔 MSCI 中國指數 42% 的權重,日均交易額達 110 億美元,顯示出極高的市場影響力和投資吸引力。

從主題上看,“民營十巨頭” 代表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自給自足、全球化、服務消費及中國股東回報改善等五大投資趨勢。

從財務數據來看,“民營十巨頭” 展現出強勁的增長預期和相對合理的估值水平。

高盛分析師預計,這些企業未來兩年的盈利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 13%,中值為 12%。目前,這些股票的平均市盈率(P/E)為 16 倍,前瞻性市盈增長比率(fPEG)為 1.1 倍,相較於美股 “七姐妹” 的 28.5 倍 P/E 和 1.8 倍 fPEG,估值更具吸引力。

此外,自 2022 年底低點以來,這十隻股票平均上漲 54%,今年以來漲幅達 24%,分別跑贏 MSCI 中國指數 33 個和 8 個百分點,顯示出其優異的相對錶現。

政策、技術驅動下,中國民營企業強勢迴歸

高盛在報告中表示,在經歷了自 2020 年底以來近 4 萬億美元市值損失、跑輸國企板塊 56 個百分點的低谷後,中國民營企業正展現出強勁復甦的跡象。

報告數據顯示,民企利潤和 ROE 自 2022 年低點分別回升 22% 和 1.2 個百分點,估值仍處於歷史低位,現金回報率創下新高。

政策層面,高層對民企的重視顯著提升。

今年 2 月 17 日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4 月 30 日首部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台均提振了民營企業家信心。高盛編制的指標也顯示,對私營經濟的監緊強度目前處於過去 5 年最寬鬆水平。

AI 技術的快速突破,尤其是 DeepSeek-R1 等中國 AI 模型的問世,顯著提升了市場對科技民企的樂觀情緒。

自 2025 年 1 月中旬低點以來,恒生科技指數和 MSCI 中國指數分別反彈 25% 和 21%。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高盛此前曾預測,AI 的廣泛採用可能在未來十年每年提升中國企業每股收益(EPS)2.5%,並推高中國股市公允價值 15-20%,或吸引超過 2000 億美元的增量資金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在高盛定義的 AI-Tech 領域(半導體、電力基建、數據雲、軟件應用等)佔據 72% 的市場份額,預計今年和明年將跑贏非科技領域 15 個百分點。

市場集中度低,資本回報成長空間大

具體而言,報告顯示,中國股市的集中度較低,多年來回報分散性顯著,中國前十大公司僅佔總市值的 17%,遠低於美國的 33% 和新興市場(除中國外)的 30%。

高盛認為,隨着行業現有的龍頭股企業逐漸擴大主導地位,市場集中度有望在未來幾年從 17% 升至更高的水平。

其次,民營企業的投資興趣將支持其未來的有機增長和收購增長,因此更加透明和寬鬆的併購框架應有利於企業的收購增長,從而推動更高的行業整合。

過去十年,中國 top-10 市值企業的年均更替率僅為 12%,顯示出龍頭企業的 “粘性” 和競爭優勢。

高盛對超過 7000 家中美上市公司的面板迴歸分析表明,資本支出、研發投入和集中度這三大因素與股票後續回報率和市場份額代表性呈現顯著正相關性——這意味着已在行業內佔據利潤池、資本支出和研發主導地位的民營企業,更有可能在未來保持甚至擴大領先地位。

AI 驅動賦予新動能,海外擴張提升盈利潛力

高盛還特別提及,AI 技術正在重塑競爭格局,大型民企憑藉其客户基礎、數據積累和投資能力,在 AI 投資、開發和商業化方面表現更為突出。

據報告估算,AI 技術的廣泛應用可在未來十年每年推動中國企業盈利增長 2.5%,而民營企業在其定義的 AI-科技宇宙中佔比高達 72%。

高盛對 1300 多份財報電話會議的文本分析顯示,民營企業主導的科技行業(如媒體、軟件、IT 服務和醫療)對 AI 的關注度顯著高於同行。預計已經擁有龐大的客户羣和數據,正在擁抱新 AI 技術並致力於重塑商業模式的企業更有可能成為長期贏家。

此外,中國民營企業正引領 “走出去” 戰略。

報告數據顯示,民營企業海外銷售佔比從 2017 年的 10% 提升至 2024 年的 17%。由於海外擴張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如勞動力、生產設施和營銷),擁有強大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的企業更具優勢。

高盛指出,部分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毛利率顯著高於國內(如比亞迪的海外毛利率達 30%)。投資者應聚焦具備全球化能力的頭部民企,分享其規模經濟和盈利提升的紅利。

估值窪地與資金回流的雙重利好

高盛指出,儘管基本面持續改善,但中國 “民營十巨頭” 的估值仍處於歷史低位。

報告顯示,“民營十巨頭” 的平均交易估值為 13.9 倍 12 個月預期市盈率,較 MSCI 中國指數僅有 22% 的估值溢價,遠低於歷史均值,更是大幅低於美國科技七巨頭 43% 的估值溢價水平。

進一步看,若中國民企能獲得類似美國的估值溢價,其市場集中度將從 11% 升至 13%,為這些企業增加 3130 億美元市值。

近期政策轉向和對美國市場多元化的需求,重新點燃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興趣。

高盛估計,在 496 只全球共同基金中,86% 對中國股票低配,管理資產總規模達 0.9 萬億美元。若全球主動基金對中國股票採取等權重配置,可能帶來高達 440 億美元的潛在流入,大型民企因其規模、流動性和指數權重將最受益。

同時,過去五年中國股票 ETF 資產快速增長,指數重倉股也將持續受到被動資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