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ink major update! Musk once again enters tech madman mode: controlling Optimus Prime with thoughts, curing blindness by 2026

華爾街見聞
2025.06.28 07:0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馬斯克在 Neuralink 發佈會上宣佈,該公司正在研發腦機接口技術,用户可通過意念控制特斯拉機器人,並開發 “盲視” 項目幫助失明者。Neuralink 已成功為七名參與者植入設備,未來計劃在 2025 年進行言語皮層植入,2026 年提升電極數量至 3000 個。

老馬終於迴歸科技界了,剛剛馬斯克帶領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團隊開了一個接近 1 小時的發佈會,high 點實在太多了。

首先馬斯克又畫了個大餅,他説:有了 Neuralink 芯片,你就能完全接管一台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獲得它的全身控制權限和所有傳感器數據。簡單説,你就是那台擎天柱,可以用意念 ‘魂穿’ 進去。

他們還在研發一個叫做 “盲視”(Blindsight)的項目,失明用户戴上智能眼鏡,眼鏡能將視覺畫面直接發送到大腦。為了實現這一切,他們在四個月內就和西門子一起建成了自己的高端大腦掃描儀,已經掃描了 50 人,並繪製出了大腦區域圖,就像是在為神經元製作地圖。他們通過點亮大腦的不同部分來校準視覺,詢問用户 “看” 到了什麼,然後以此來構建一個定製化的視覺界面

馬斯克還爆料 Neuralink 正在創造的是一種通用的大腦輸入輸出技術,一種在不損傷大腦或引起負面副作用的情況下,將信息輸入或輸出大腦的方法

1 個小時信息量實在太大了,下面第一時間給大家直接劃重點:

Neuralink 是什麼

就像特斯拉和 SpaceX 一樣,Neuralink 的結構還是堅持馬斯克的垂直整合模式,從芯片設計、電極製造、手術機器人到軟件算法,所有核心環節全部自研自控,這樣 Neuralink 可以快速迭代

會上 Neuralink 宣佈截止到目前成功為七名參與者植入了設備,通過其首款產品 “心靈感應”(Telepathy),讓他們重獲與數字世界乃至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説人話就是打遊戲,操作電腦等都可以

Neuralink 規劃了未來幾年的發展路徑

2025 年 Q4:將在言語皮層進行植入,旨在直接解碼無聲的 “意圖言語”

2026 年:將電極數量提升至 3000 個,並迎來首位 “盲視”(Blindsight)項目參與者。“盲視” 將通過攝像頭捕捉畫面,再將信息轉化為電信號刺激視覺皮層,讓失明者(包括天生失明)重獲視覺,初期為低分辨率導航,最終目標是實現超人般的多波段視覺

2027 年:通道數提升至 10,000 個,並實現多設備植入(如同時在運動、言語、視覺皮層植入)

2028 年:通道數超過 25,000 個,能夠觸及更深層腦區,用於治療精神類疾病、神經性疼痛等,並開始探索與 AI 的深度融合

最終,Neuralink 的目標是構建一個 “全腦接口”,通過植入多個、數十萬乃至數百萬通道的設備,不僅能解決所有已知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通過 “搭橋” 方式讓截癱患者重新行走),更能徹底釋放人類大腦的潛能,開啓一個全新的紀元

老馬講哲學

發佈會開始,老馬探討了意識的本質。他指出,人類的一切體驗——思想、情感、言語——都源於大腦中神經元的放電。Neuralink 的使命,不僅是解決腦部及脊髓損傷等 “人類痛苦”,更是為了深入理解意識,並最終提升人類的能力上限

馬斯克重申了他的 “三層大腦” 理論:原始的邊緣系統(本能)、高級的皮層(思考),以及我們日常依賴的手機、電腦等第三層數字設備。當前,人類與這第三層之間的 “帶寬” 極其有限,受限於打字和説話的速度。Neuralink 的目標,就是打破這一瓶頸,將通信速率從 “每秒幾比特” 提升至 “每秒數兆乃至數吉比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意念交流”

長遠來看,馬斯克認為一個高帶寬的腦機接口是確保人類文明在人工智能時代未來的關鍵,它能讓 “人類集體意志” 與 “人工智能意志” 相匹配,避免潛在的生存風險

臨牀實驗

七位臨牀試驗參與者的真實故事。他們中有四位是脊髓損傷患者,三位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他們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測試對象,而是每天在家中使用 Neuralink 腦機接口設備(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數小時的真實用户

數據顯示,參與者平均每週使用 BCI 設備約 50 小時,峯值甚至超過 100 小時,幾乎覆蓋了所有清醒的時間。這證明了 Neuralink 設備並非獵奇的玩具,而是已經深度融入他們生活的實用工具

首位參與者諾蘭(Noland): 在植入當天就打破了腦機接口光標控制的世界紀錄。現在,他不僅能用思想暢玩《馬里奧賽車》,還能與其他參與者聯機對戰《使命召喚》這類需要雙搖桿複雜操作的遊戲。更重要的是,他重新開始學習語言和數學

患有 ALS 且無法説話的布拉德(Brad): 過去六年因依賴室內眼動儀而無法出門。現在,藉助 Neuralink,他可以帶着孩子去公園,用思想控制電腦與世界交流

亞歷克斯(Alex): 通過腦機接口,不僅能玩 “石頭剪刀布” 遊戲,還能實時控制屏幕上的虛擬機械手做出精細的指關節動作

發佈會展示了驚人的一幕:利用亞歷克斯的實時神經信號,一台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手同步做出了相同的動作。馬斯克進一步透露,未來用户將能夠通過意念 “棲身於” 整個 Optimus 機器人,實現全身的遠程臨場,或為失去肢體的人安裝功能強大的機械義肢,如同《星球大戰》中的場景

技術核心:垂直整合

Neuralink 的飛速進展,得益於馬斯克的 “垂直整合” 模式——從芯片設計、電極製造、手術機器人到軟件算法,所有核心環節全部自研自控

植入物(The Implant):當前在用的 N1 植入物已實現完全無線、隱形植入。它如同一個微型 “腦內基站”,採集數千個通道的神經元信號,並通過無線電發送出來。團隊將這一過程比作 “將生物神經網絡與硅基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模型)相連”,本質上是首次擴展了大腦的基底。其下一代 S2 芯片已為 “盲視” 項目優化,具備更強的刺激(寫入)能力

手術機器人(The Robot):第一代 R1 機器人植入每根電極線需要 17 秒。而全新的下一代機器人將這一時間縮短了 11 倍,僅需 1.5 秒。同時,其機械臂的運動範圍和植入深度也大幅提升,可兼容超過 99% 的人羣,並能將電極植入大腦皮層下 50 毫米的深層區域,為治療更多疾病鋪平了道路

軟件與算法(Software & AI):機器學習是解碼大腦意圖的關鍵。通過不斷優化的算法,用户校準過程已從最初的數小時縮短至僅需 15 分鐘,即可實現流暢的光標控制。團隊正在攻克 “神經非平穩性”(即大腦信號隨時間漂移)這一核心挑戰,以確保長期穩定、免校準的用户體驗

成本與規模化:垂直整合帶來了驚人的成本效益。例如,手術機器人使用的 “針頭套件”,通過優化設計和製造工藝,成本從 350 美元驟降至 15 美元,生產週期從 24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這為未來大規模生產和普及奠定了基礎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