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ll the "Q3 Curse" hit the US stock market?

美股 Q3 季節效應的調整概率較高,尤其在 8-9 月,主要受財政年度末流動性緊張、政治事件及政府發債比例高等因素影響。當前美元資產交易預期顯示美債有降息預期,而美股則有復甦預期。Q3 的主要風險在於短債發行潮及流動性衝擊。儘管美債利率上行,市場通常仍會保持上漲趨勢,流動性問題解決後,市場將回歸原有趨勢。
報告摘要
問 1:美股 Q3 季節效應有何規律?美股 Q3 調整的概率不低,特別是 8-9 月。背後的一些因素,包括財政年度末流動性緊張(企業財年結算、政府加速撥款等)、政治事件窗口(選舉等)、政府 Q3 發債比例較高、新財年規模等政策不確定因素。


問 2:當前美元資產在交易什麼預期?美債:弱而不衰的降息預期。美股:搶跑降息,甚至復甦預期。

問 3:今年 Q3 的主要風險點在哪?債務上限提高之後,財政部回補 TGA 賬户帶來短債發行潮,疊加 Q3 美債到期規模比較大,流動性衝擊是 Q3 主要風險點。過去兩年美債利率上行,發債激增是重要觸發因素,比如:2023Q3、2024Q1。
問 4:美債到期續作的衝擊有多大?美債到期之後,主要通過短債滾動續作(短債發行佔比約 85%),美債 “滾動式” 高峰的特徵,決定了單純來自到期續作規模的衝擊可能並不明顯。
問 5:TGA 回補的衝擊有多大?回顧 2023 年 TGA 回補,短期衝擊顯著,發債高峰和利率見頂之後,市場快速上漲。當前 TGA 回補的發行邊際增量小於 2023 年,貨幣市場流動性吸納空間小於 2023 年,但聯儲縮表壓力也小於 2023 年。整體看,今年 TGA 回補,仍會有流動性衝擊,但程度上會好於 2023Q3。但若三季度美債利率出現較大上行壓力,則美聯儲理論上存在較大的政策對沖空間。
問 6:美債利率上行,市場就一定會跌嗎?美債利率上行,市場大部分時候是漲的;流動性衝擊時,市場有階段性調整;但流動性擾動不會扭轉行情走勢,流動性問題解決後,市場重回原來的趨勢。

報告正文
一、美股 “Q3 魔咒” 會不會來?
(一)問 1:美股 Q3 季節效應有何規律?
歷史數據看,美股 Q3 調整的概率不低,特別是 8-9 月。背後的一些因素,包括財政年度末流動性緊張(企業財年結算、政府加速撥款等)、政治事件窗口(選舉等)、政府 Q3 發債比例較高、新財年規模等政策不確定因素。


標普 500 指數 1928 至今,8 月、9 月平均漲幅 0.67%、-1.17%;1973 年至今,8 月、9 月平均漲幅-0.08%、-1.00%;1990 年至今, 8 月、9 月平均漲幅-0.56%、-0.84%;2000 年至今,8 月、9 月平均漲幅 0.09%、-1.51%;2018 年至今,8 月、9 月平均漲幅 1.06%、-2.67%。
行業角度,基本材料、工業、可選消費、金融、科技、衞生保健等行業的 Q3 季節效應均比較顯著;
而電信、公用事業、必需消費行業的 Q3 季節效應相對較弱,體現出一定的避險屬性。

(二)問 2:當前美元資產在交易什麼預期?
美債:弱而不衰的降息預期。
經濟弱而不衰、降息預期回暖、美聯儲鮑曼和沃勒等人鴿派發言,使得 5 月中下旬以來美債利率持續回落。2023 年至今,美債利率在 3.6-5.0% 之間波動,中樞 4.2%;5 月下旬以來,降息預期上修,美債利率回落至中樞附近,處於今年以來較樂觀的位置。
美股:搶跑降息,甚至復甦預期。
今年,美股的走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1 月-2 月中旬,交易基本面韌性,股市強勢震盪、降息預期持續低位;(2)2 月中旬-4 月初,交易衰退和關税衝擊,美股持續走低、降息預期回升;(3)4.2 日-6 月中旬,交易基本面企穩,美股震盪修復、降息預期下降;(4)6 月中旬以來,經濟數據邊際走弱、降息預期上修,美股和降息預期同升。近期關税擔憂,又使得降息預期邊際回落。


(三)問 3:今年 Q3 的主要風險點在哪?
美國減税法案落地,其中債務上限提高 5 萬億美元,高於此前眾議院版本的 4 萬億美元。債務上限提高之後,財政部回補 TGA 賬户帶來短債發行潮,疊加 Q3 美債到期規模比較大。
流動性衝擊仍是今年 Q3 最主要的風險點。過去兩年美債利率上行,發債激增是重要觸發因素,比如:2023Q3、2024Q1。

(四)問 4:美債到期續作的衝擊有多大?
美債到期高峰的壓力有多大?來自美債到期續作的衝擊應該不大。
美債到期之後,主要通過短債滾動續作(短債發行佔比約 85%),由於短債是折價發行、面值償還,參與者主要是貨幣市場基金這類短債投資者,目前來看,對權益市場流動性的衝擊相對較小。

另外,7-8 月美債到期規模在 2 萬億美元左右,這個規模與當前美債的月度發行規模基本相當。 美債 “滾動式” 高峰的特徵,決定了單純來自到期續作規模的衝擊可能並不明顯。

(五)問 5:TGA 回補的衝擊有多大?
首先,回顧 2023 年 TGA 回補,市場有何反應?短期衝擊顯著,但發債高峰之後快速修復。
2023 年 6 月美國債務上限問題解決後,TGA 回補花了 4 個月,餘額由 2023 年 6 月有 500 億持續回升到 2023 年 10 月的 8500 億美元左右,美債月度發行量由上半年的 1.5 萬億美元上升至 Q3 的 2.0 萬億美元左右,發債高峰在 10 月,主要增量是短債,中長債發行規模穩定。

簡單計算,由 TGA 回補帶來的月度發債增量比例=(8000/4)/15000=13%。期間,10 年期美債利率快速上行,由 6 月的 3.7% 升至 10 月的 5.0%,TGA 回補結束之後,利率回落至 3.8%。美股主跌段在 8-10 月,標普 500 最大跌幅 10.3%,發債高峰和利率見頂之後,市場快速上漲。

當前 TGA 回補的衝擊有多大?發債邊際增量小於 2023 年,貨幣市場流動性吸納空間小於 2023 年,但聯儲縮表壓力也小於 2023 年。
三個角度分析:
一是增量規模:當前 TGA 餘額 3000 多億美元,若回補至年初 8000 億美元位置,則增量 5000 億美元左右。考慮到當前美債月度發行規模約 2.5 萬億美元,假設本次 TGA 回補同樣花 3-4 個月,則由 TGA 回補帶來的月度發債增量比例=(5000/3)/25000~ (5000/4)/25000=5.0%~6.7%,邊際衝擊小於 2023 年的 13%;
二是 ON-RRP 規模:考慮到目前隔夜逆回購(美聯儲向金融機構借入的資金)只剩下 6000 億美元,遠低於 2023 年的 2 萬多億美元,貨幣市場流動性寬裕程度(短債流動性吸納的空間)不如 2023 年;
三是聯儲縮表進度:縮表規模相比 2023 年減小約三分之二。
整體看,今年 TGA 回補,仍會有流動性衝擊,但程度上會好於 2023Q3。

美聯儲和財政部的態度如何?大概率都傾向於呵護市場。
理論上,美聯儲會在財政部擴張和收縮時去進行調節和對沖,確保市場流動性相對穩定。2023 年 7 月,美聯儲最後一次加息、9 月暫停加息,但縮表仍在繼續。當前美聯儲總負債回落至 2020 年初水平,縮表動作已由最早的 600 億國債 +350 億 MBS 放緩至 50+350 億。若三季度美債利率出現較大上行壓力,則美聯儲理論上存在較大的政策對沖空間。財政部方面,貝森特近期表示擴大長期國債發行規模並不合理,他認為收益率曲線會整體下移。

(六)問 6:美債利率上行,市場就一定會跌嗎?
美債利率上行,市場大部分時候是漲的;流動性衝擊時,市場有階段性調整;但流動性擾動不會扭轉行情走勢,流動性問題解決後,市場重回原來的趨勢。
美股 2023 年初以來的上漲趨勢中,共有五次調整。前面三次調整的主因都是來自流動性衝擊,更多是市場對貨幣政策過於樂觀的一次修正,或者是風險事件帶來的階段性流動性衝擊比如 2023 年 3 月硅谷銀行事件、2023 年三季度財政發債、2024 年 8 月日元套息交易等,而非基本面問題。隨着流動性問題的緩解,市場情緒趨於穩定,資金重新流入市場。但在第 4 次調整(2024 年 7-9 月)以及第 5 次調整(2025 年 2-4 月),基本面問題開始成為困擾,包括貿易環境、地緣政治等,市場在衰退預期、降息預期之間搖擺。

2023Q3 的流動性衝擊,對當前有借鑑意義,但並不能完全對等。
(1)相同點:
2023 年 6 月債務上限暫停之後,財政部發債激增;
2025 年美國減税法案通過後,預計財政部也要重建 TGA 賬户。
(2)不同點:
2023Q3 的下跌因素來自:
貨幣因素:流動性趨緊。7 月 27 日年內第 4 次加息 25bp,9 月美聯儲如期暫停加息但指引偏鷹;
多重因素驅動美債利率走高至 5%。超預期的經濟數據、財政發債回補 TGA 賬户、聯儲繼續縮表、地緣衝突推升能源價格等;
微觀因素:科技業績不及預期。META、特斯拉、微軟、亞馬遜等季報業績表現均疲軟。
當前的不同點:
貨幣因素:美聯儲已進入降息週期,且縮表顯著放緩;
政策因素:減税落地,對基本面有支撐;傳統能源擴張、地緣緩和等因素壓制能源價格;
微觀因素:關注財報季科技股的業績表現,預計對市場仍有較強正面支撐。
總結:基本面是繩索,流動性是催化。展望 Q3 美股,綜合考慮發債邊際增量、存量流動性(逆回購)、聯儲縮表壓力等,預計流動性層面大概率仍會有衝擊,但程度上小於 2023Q3。此外,流動性問題可能造成短期衝擊,但不會扭轉行情走勢,宏觀政策、微觀業績等因素才是長期繩索。
注:本文有刪減。
本文作者:劉晨明、李如娟、陳振威,來源: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原文標題:《【廣發策略港股&海外】美股 “Q3 魔咒” 會不會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