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wo months, the total "downward revision" reached 260,000! Can we still trust the U.S. non-farm payroll data that keeps "slapping us in the face"?

華爾街見聞
2025.08.02 02:1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美國 26 萬就業崗位的下修主要原因在於機構數據的調整,其中 40% 源於州地教育部門樣本修正。然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在於,調查回覆率低迷和特朗普效應的潛在影響。兩者不僅削弱了非農就業報告的即時準確性,也讓本已複雜的經濟圖景更加撲朔迷離。

美國勞工統計局對前兩個月的非農就業報告進行大幅下修,正引發市場對此關鍵經濟指標可信度的深刻質疑。

8 月 1 日,據華爾街見聞,美國 7 月非農新增就業 7.3 萬遠低於預期,前兩月數據大幅下修 25.8 萬,這是自新冠疫情以來最大幅度的向下修正。其中:

  • 5 月份數據下修 12.5 萬,從 +14.4 萬下修至 +1.9 萬。
  • 6 月份數據下調了 13.3 萬人,從 +14.7 萬人下調至 +1.4 萬人。

這一巨大的 “統計回擺” 已經超出了常規的季節性調整範疇。而在這背後:持續下降的調查回覆率、統計機構面臨的資源困境,以及潛在的政策變動干擾,正共同侵蝕着非農數據的根基,讓這份備受矚目的報告越來越像一份有待驗證的 “初稿”

就業崗位與就業人數的背離

要理解非農報告,必須認識到它由兩份獨立的調查構成:

  • 一份是面向企業的 “機構調查”,用以生成我們通常關注的非農就業崗位數量。如果一個人同時打兩份工,他在這份調查中會被計算為 2 個就業崗位。
  • 另一份則是面向家庭的 “住户調查”,用以計算失業率。如果一個人同時打兩份工,他在這份調查中只被計算為 1 個就業人口。

此次引發巨大爭議的 26 萬就業崗位下修,正是源於機構調查的數據調整。美國勞工統計局表示,修正中約 40% 來自州和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門,這 “主要是由於在初次發佈後,常規性地納入了額外的或修正後的樣本所致”。

但一個更深層次的矛盾在於,自 2022 年以來,美國的就業崗位數量在持續增加,但有工作的人數卻幾乎沒有增加。

(自 2022 年以來,美國的就業崗位數量(紅線)在持續飆升,但有工作的人數(綠線)卻幾乎沒有增加)

數據失真:調查回覆率敲響警鐘

就業報告的準確性正受到一個根本性問題的挑戰:越來越少的企業和家庭願意參與政府的調查。

勞工統計局每月分三次對企業進行薪資調查,隨着更多樣本的回收,數據會變得更加完整。

然而,近幾個月來,初次調查的樣本回收率已多次跌破 60%,遠低於疫情前約 70% 甚至更高的常態水平。通脹洞察公司總裁 Omair Sharif 指出:

缺失的數據越多,且越晚獲得,修正幅度就會越大的可能性就越高。50% 的回收率是遠遠不夠的。

背後成因:預算收緊與信任侵蝕

報道指出,調查回覆率下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其背後是長期存在的社會和制度性因素。

一方面,公眾早已對繁瑣的調查感到厭倦,同時對政府等機構的信任度也在不斷被侵蝕。

另一方面,統計機構自身也面臨着日益收緊的預算和人員配置限制,這一問題在特朗普執政期間變得尤為突出。經濟學家 Gregory Daco 表示:

我們看到,政府機構資金的削減正在影響其收集和分析經濟數據的能力。勞工統計局進行的所有報告,未來都可能出現更大的波動性。

這種資源緊張的狀況並非孤例。

本週早些時候,勞工統計局稱,其用於編制關鍵通脹數據 CPI 的樣本中,平均約有 15% 被暫停收集。而早在 6 月,該機構就已宣佈暫停了三個都市區的數據採集,理由是現有資源無法支持。

“特朗普效應” 的潛在影響

除了上述原因,一些經濟學家還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加劇數據質量問題的解釋。

加拿大豐業銀行資本市場經濟主管 Derek Holt 在一份報告中提出,特朗普政府方面在貿易、移民、財政及其他政策上的快速變化,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他認為:

在企業疲於應對各種政策劇變所帶來的影響時,本已低迷的調查回覆率可能讓數據質量進一步受損。

除了每月滾動修正,勞工統計局每年 2 月還會進行一次年度基準修正,以更準確但時效性更差的數據源為基準進行校準。而在去年,該機構發佈的年度修正初步估算值,創下了自 2009 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這進一步印證了市場的一個普遍擔憂:初步發佈的經濟數據,可能越來越像一個需要反覆修正的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