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ubb's control over Huatai Life Insurance's stabilization moment

華泰人壽在經歷四年的業績低谷後,發佈了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為 63.72 億元,同比增長 9.51%,並實現淨利潤 1.18 億元。管理層也進行了調整,副總經理牛增亮升任總經理,標誌着公司業績企穩和人事變動的完成。安達保險集團在華泰的股權已超 99%,此次人事調整為華泰人壽的正軌發展奠定基礎。
首家 “中資轉外資” 的人身險公司,已走出了業績低谷。
日前,華泰人壽發佈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公司上半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 63.72 億元,同比增長 9.51%;實現扭虧並斬獲淨利潤 1.18 億元。
這是一次歷時四年的反轉。
2020 年之後,華泰人壽陷入接近 4 年的業績低谷,營收、利潤均出現較大波動;
如今兩項指標的增長,宣告着華泰人壽業績調整開始企穩了。
與業績翻轉幾乎同時到來的,是華泰人壽管理層換新的完成。
7 月以來,金融監管總局核准由華泰人壽副總經理、總精算師、首席風險官牛增亮升任公司總經理,填補長達三年的職位空缺;
作為兄弟機構的安達人壽同日宣佈由華泰人壽副總經理鄭少瑋出任安達人壽區域總裁,負責促進兩家機構的戰略協同。
安達、華泰的人事履新背後,正是市值逾千億美元的全球險資龍頭安達保險集團(下稱 “安達”)在華佈局的腳註。
近年來,安達加碼大陸保險市場,所持華泰保險集團(下稱 “華泰”)股權已達 87%、華泰人壽股權已超 99%。

業績企穩、人事落定,經歷了漫長低谷的華泰人壽或在走向正軌。
多項指標企穩
2020-2024 年是華泰人壽的一段艱難的調整期。
擺脱 2005-2013 年 “七平八盈” 的初始階段後,華泰人壽長期處於盈利狀態,利潤數字有波動,但整體呈現增長趨勢。
2019 年,華泰人壽創下 5 億元的利潤新高,在 70 餘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位列第 19 名,處於同業上游。
但高光沒能持續太久,2020 年之後,該公司營收、淨利增速雙雙下滑。
2023 年,華泰人壽營收增速從四年前的 20% 以上收窄至 0.28%,虧損額度較上年擴大 4 倍至 8.93 億元,創下成立以來最大年度虧損;
甚至在 2024 年的前三季度仍未扭虧,累計虧損 7.54 億元。
直至 “924 行情” 行情爆發後,權益市場持續回温,“股債雙牛” 格局顯現;
華泰人壽當年第四季度淨資產收益率環比拉昇近 20 個百分點,帶動全年盈利 0.92 億元,在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位列第 35 名。

2020 年疫情後,人身險公司在代理人規模高位下落帶來的渠道收縮,固守利率下行、權益市場疲軟帶來的 “資產荒” 都對人身險行業帶來衝擊。
艱難的業績築底期,所有公司都在尋求變化,從階段性成績看,華泰人壽開始展現出了企穩跡象:
2025 年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近 10%,累計投資收益率同比增長 0.76 個百分點,實現了負債、投資兩端的同步增長。
其中的壽險增速,較人身險整體原保險保費增速高出 4.13 個百分點;
一季度投資收益率在 70 餘家人身險公司中位列第 23 名。
營收與利潤之外,曾廣受詬病的退保率也在迴歸正常水平。
2020 年之後,華泰人壽退保支出持續上升,成為公司虧損的主要根源之一;2024 年底綜合退保率已達 3.21%,較同業中位數高出 1.45 個百分點。
退保率既是人身險的質量 “照妖鏡”,亦關乎利潤損耗與現金流。
例如集中退保導致的現金流出激增,可能引發短期兑付危機;退保金計入支出不僅攤薄利潤,更可能導致佣金、管理費等前期成本無法收回,拉低新業務價值與內含價值。
2024 年,華泰人壽的退保支出就高達 7 億元,雖然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遠高於監管標準,但年度累計淨現金流出已為-6.33 億元。
但到了 2025 年二季度末,華泰人壽綜合退保率則同比下降 0.54 個百分點至 1.25%;
作為上半年退保金額最高的產品,“華泰人壽財富金賬户年金保險(萬能型)” 的退保率下降了 3.48 個百分點。
安達系騰挪
7 月初的牛增亮總經理資格落定,華泰控股股東安達終於藉由管理層洗牌完成了對華泰人壽的全面把握。
在華泰人壽基本面承壓的 2020-2024 年,安達用行動持續加碼對華泰人壽的增持。
此時華泰人壽零散的各方股東中,民營企業需要出售股權回籠資金,國資股東則在 “退金” 要求下聚焦主責主業,頻頻為手中股權尋找買方;
各方賣出的同時,安達持續 “抄底” 並取得華泰人壽控股權後,一方面持續加碼收購節奏,甚至表露出全資控股意圖;另一方面開始滲透管理層,主導華泰人壽新一輪改革。
2020 年 10 月,曾 “二進二出” 華泰人壽的安達人壽首席營運官李存強,再次接任華泰人壽董事長職務;
2024 年離職後,又將 “方向盤” 交由安達中國事務高級副總裁張蓓。
接任總經理的牛增亮同樣來自 “安達系”,曾負責協同安達與華泰人壽的精算事務;
2024 年正式加盟華泰人壽後短短一年裏,牛增亮完成了 “臨時總精算師—總精算師—副總經理” 的職場三連跳。
以李、張二人為代表的 “安達系” 團隊,還從同為外資的友邦招攬了不少精兵強將。
友邦人壽江蘇原總經理鄭少瑋曾在 2024 年出任華泰人壽臨時負責人,如今已是安達人壽區域總裁,負責安達與華泰人壽的協調,直接向安達人壽總裁彙報;
友邦人壽四川原總經理姚乃偉、友邦人壽北京原副總經理王文旭,先後入職華泰人壽。
頻頻吸納友邦高管的華泰人壽,並未掩飾效仿友邦做高客的陽謀。
2024 年,華泰人壽開啓 “新五年” 發展階段,圍繞客户核心,定下了 “菁英營銷員 3.0、康養 3.0、數字化 3.0” 戰略支柱;
三個支柱,分別對應着渠道、產品和服務體系,目標是為客户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健康及財富管理方案。
如今華泰人壽已重新推動個險隊伍升級,圍繞招募、培育、發展,提出新的晉升激勵體系,旨在打造陪伴客户 “全人生旅程” 的財富規劃型代理人。
渠道漸變
在互聯網普及、市場需求細化的當下,發展績優人力攻克高淨值人羣,是頭部人身險公司的共同抉擇。
但 2020-2024 年代理人規模已縮水三成以上的華泰人壽,將籌碼全部放在個險 “籃子” 裏顯然獨木難支;
畢竟連以代理人能力見長的友邦,也通過收購中郵人壽 24.99% 股權用於加碼銀保渠道。
事實上,華泰人壽正在重拾曾在 2010 年前後的改革中被捨棄的銀保渠道。
一名接近華泰人壽的從業者對信風陳沙(化名)表示,“新華泰” 與 “舊華泰” 相比,更大的差別或許不在產品,而在渠道。
“產品有很多共通,以前也做康養、教育這些增值服務。” 陳沙表示,“但以前沒有銀保部門、主做個險,銀保只賣財險、壽險交叉銷售的團險。”
2024 年,華泰人壽銀保渠道收入雖僅為個險渠道的一半,但同比增速高達 98.65%,較個險增速高出超 90 個百分點;
保費收入最高的前兩名產品,銷售渠道均為銀行代理。
陳沙對信風透露,華泰人壽與招商銀行等零售大行的合作,為銀保貢獻了不小增量。
“業績非常好的幾個產品,其實是為招行定製的。” 陳沙表示,“這樣的產品在銀保合作裏並不多見。”
信風瞭解到,定製化產品對保險資金投向的底層資產要求較高;
通常合作之初,險企會告知銀行未來產品的底層資產與預期收益,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後,再由保險公司設計出合適的產品形式,特供給指定銀行。
在信貸需求疲軟的當下,銀行對定製化的優質產品也有着天然的需求。
分管銀保渠道的華泰人壽副總經理李平坤近期表示,華泰人壽對銀保渠道的定位是 “有價值、有規模、長期穩健發展的業務貢獻渠道。”
李平坤稱,希望與銀行建立深度合作,打造共贏生態,藉助外方股東及華泰集團的資源,通過專業化隊伍建設、產品敏捷定製等多種途徑,助力銀行銷售保險能力提升。
目前,華泰人壽的銀保渠道正呈現轉型後的發展態勢。
不過未來個險代理人規模能否回升、耽擱多年的銀保合作又能否扛起大旗,都有待時間的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