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AY PAC AIR launches the "Midfield Battle"

華爾街見聞
2025.08.07 06:3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如果説疫情後的強勁復甦是航空業的 “上半場”,那麼國泰航空於 8 月 6 日交出的 2025 年中期成績單,無疑吹響了 “中場戰事” 的哨聲。

財報顯示,國泰上半年錄得股東應占溢利 36.51 億港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並宣佈派發 13 億港元中期股息,對於一家剛走出歷史性困境的企業而言,這是一份穩健的答卷。

然而,在營收 543.09 億港元,同比增長 9.5% 之時,國泰航空淨利增速來到 1.1%。這是個清晰的信號,宣告着那個依靠供需失衡便能輕鬆獲取高利潤的 “順風局” 已經結束。

所謂 “中場戰事”,核心已不再是關於復甦的速度,而是關於博弈的深度。當高票價成為過去,當全球運力湧入導致競爭白熱化,當宏觀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如何守住盈利、爭奪份額、佈局未來,成為了擺在國泰乃至整個行業面前的硬仗。這份財報,正是這場硬仗的開篇。

正如國泰集團主席賀以禮所言:“過去幾年建立的強大基礎,讓我們比以往更有韌性……但影響整個航空業的這些波動,也會影響到我們公司。”

“當越來越多的載客量被引入到市場,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也被彌補了。因此,你可以看到利潤也是回調了。” 賀以禮的這番話,精準概括了當前全球航空業的核心挑戰。

這並非國泰獨有的困境。放眼全球,從北美的西南航空到中國內地的三大航,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着增收不增利的煩惱。國泰的數據極具代表性:上半年合併載客量同比上升 30%,但客運收益率卻下滑 12.3%。

這一現象背後,是兩個層面的結構性變化。

隨着全球運力大規模恢復,慘烈的價格戰全面鋪開。國泰在北美、歐洲航線分別增班 50% 和 30%,直接導致票價下調。這與中國內地航司在國內市場通過價格換量的邏輯如出一轍,只不過國泰的 “戰場” 是在國際航線上。

國泰顧客及商務總裁劉凱詩坦言,收益率較低的過境旅客比例已回升至接近疫情前一半的水平。這意味着,國泰必須賣出更多的機票,才能彌補單張機票利潤的下滑。這在全球範圍內同樣適用,高利潤的 “點對點” 直飛商務客的增長,正被對價格更敏感的休閒和中轉客流所稀釋。

如果説收益率下滑是共性難題,那麼子公司和貨運業務的表現則反映了區域市場的特殊挑戰。

子公司香港快運由盈轉虧,虧損約 5 億港元。國泰集團行政總裁林紹波將其歸因於日本市場的短期衝擊和戰略擴張的陣痛。上半年關於日本地震的謠言,讓 6 月赴日旅遊需求大幅放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績。不過撇開這個因素,這份業績也折射出亞洲區域內低成本航空市場的激烈搏殺,新航點的培育和成熟需要時間與成本,規模翻番的背後是盈利能力的短期犧牲。

曾作為疫情期間 “現金牛” 的貨運業務,正面臨全球貿易衝突的直接衝擊。劉凱詩承認,美國對華關税政策影響了從內地經香港運往美國的貨運需求。儘管國泰通過將運力靈活調配至東南亞、印度等地區部分對沖了損失,但貨運載運率和收益率的雙降,依然預示着這條 “黃金航線” 的未來挑戰重重。

挑戰固然存在,不過國泰管理層用一份超過 1000 億港元的龐大投資計劃,給出了自己的解題之法。增購 14 架波音 777-9 型寬體客機,使未來待接收新飛機總數超過 100 架,這筆鉅額投資,賭的是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長遠未來,更是大灣區故事能否兑現為強勁利潤。

“我們未來的增長還是要靠大灣區內地 9 大城市對我們未來增長的支撐。” 林紹波的這句話,清晰地指明瞭國泰的戰略重心。

“植根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並非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國泰在看清行業未來後的必然選擇。當全球點對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背靠中國內地這一全球最具潛力的航空市場,利用香港的獨特樞紐地位,成為國泰構築核心競爭壁壘的關鍵。

其戰略可被解讀為用最高效的方式,在紅海的國際中轉市場中,精準捕捉來自中國內地的藍海高價值客源。從招聘內地員工到推出 “尋味中華” 機上餐膳,再到利用 “海陸空聯運” 無縫銜接大灣區旅客,國泰正全力將獨特戰略定位,轉化為獨特的商業價值。

市場的邏輯已然重寫,激烈的市場競爭取代了復甦期的普漲紅利。淨利潤增速的急剎車,是國泰乃至所有航司都必須直面的現實。

當高票價的盛宴散場,誰能贏得未來?國泰給出的答案是:以堅定的長期投資鎖定未來運力優勢,同時,以最貼近市場的方式深入中國內地腹地,爭奪最高價值的客源。

它所押注的,不僅是香港樞紐的未來,更是自身能否在與中國內地航司的 “主場” 競爭中,憑藉更優質的國際化服務和網絡,脱穎而出。這不僅是國泰需要回答的問題,更是市場判斷誰能在這場全球航空業的 “新王座資格賽” 中勝出的核心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