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ang Jiqiang: Any significant adjustment in the current stock market is a buying opportunity; half of the gold should be sold, and investment in the bond market yields diminishing returns

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張繼強在演講中指出,當前股市的任何明顯調整都是抄底機會,建議投資者逐步轉向權益市場。他強調,債券市場的操作難度增加,絕對回報較低。張繼強提到,保險資金將增加對股市的投資,黃金應保留一半倉位。他認為,今年的市場主題包括穩市場、反內卷和促消費,整體流動性良好。
在業界,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總量研究負責人、固收首席分析師張繼強是一位橫跨宏觀、策略、固收和政策的知名分析師。
他尤其擅長把握和分析大類資產的趨勢性變化,而他最近在有關平台上的一次演講,再現了他獨到的大格局和大邏輯框架。
在張繼強看來,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今年要開始逐步轉到權益上。股市只要不是高斜率增長,以震盪為主或者震盪慢牛為主,還算是健康的。
他特別建議,儘量忽略對股市指數的判斷,多做一些結構性的機會,因為後者是最大的勝負手。
而債券市場在這個時候確實沒有特別好的策略,它不是熊市,還有絕對回報,但是絕對回報確實比較低,是一個事倍功半的市場。
金句:
1、 股市從 2024 年 “926” 之後就應該拋棄熊市思維,任何一個比較明顯的調整都是機會。而債券市場總體操作難度大大增強。
2、 今年有三大主題非常值得關注。一個是穩市場,一個是反內卷。第三是促消費。總體來講,反內卷毫無疑問是大家公認最核心的一條主線。
3、 保險今年的保費增長中的 30% 會投向股市,之前欠配股市的也要進行補倉。同時個人投資也有一部分加倉。所以今年股市的流動性還是非常不錯的。
4、 黃金我們感覺看不出大的方向,可能從戰略上留一半的倉位就已經不錯,跟過去三年不太一樣。
5、 今年,A 股和港股經歷了 4 個底。去年 926 是政策底,今年 4 月 6 日是情緒底,5 月 7 日是資金底,最近一段時間是價格底或者業績底。
6、 最近一段時間,股市以震盪慢牛為主,總體還算是健康的。所以,儘量可以稍微忽略對指數的判斷,多做一些結構性的機會,這是最大的勝負手。
7、 今年是事件驅動、多元投資、左側交易的一年。到目前為止,事件驅動特徵還是特別明顯。事件驅動中,信息優勢、對賠率的把握、靈活性的把握比較重要,所以今年規模比較小的靈活性的資金相對受益。
8、 債券市場在這個時候確實沒有特別好的策略,它不是熊市,還有絕對回報,但是絕對回報確實比較低,是一個事倍功半的市場,是一個低迴報、高波動的市場。
9、 可轉債本來在這個時候是一個特別好的品種,在今年也一直判斷轉債比純債要好。但轉債和股票有差距。主要差距第一在於貴,第二是可選的品種少。
(下文采用第一人稱,部分內容有刪節。)
要適度轉到權益
今年基本的判斷,目前情況還可以。比如,我們在年初的時候(判斷),今年確定的事情是,資金面會比較寬鬆,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好自己。
還有上一次和大家交流的時候,我們判斷股市從 2024 年 926 之後就應該拋棄熊市思維,任何一個比較明顯的調整都是機會。
債券市場今年不是一個熊市,但也不是牛市。總體操作難度大大增強。當時我們判斷很可能的一種情況是,大家吃了一個季度的票息,可能三天利率上行就被吞噬。
我們之前還有一個特別簡單的判斷,從大類資產的角度來看市場,也許能看得更清楚一點。從股的角度,它的回報在未來的兩年會有所提升。也許指數 5~10(個百分點的漲幅)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估計,如果從估值和盈利驅動的角度來講。
從波動來看,它又在下降,漲跌又不對稱。但是債券市場波動在上升,雖然有絕對回報,但回報在降低。從大類資產角度,當然是慢慢從今年開始就要適度轉到權益上。
我相信這些判斷,至少到目前為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外部全球秩序結構重塑
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再花一點時間跟大家簡單捋一下。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外部的大環境,每年我們都會給一條主線,在過去 3 年、4 年,我們給的主線就是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切換,這是主導市場的最根本的背景。(這條主線)現在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是轉型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績。
過去三年 AI 也是外部的一個最重要的主線,這對我們把握(行情),尤其股票的結構性行情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又多加了一個東西,就是全球秩序結構。這背後也有 AI 革命等等因素的影響,這種秩序的重塑至少包含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在地緣層面,北約的經費開支慢慢會提升到 5%,對應在軍工軍貿、包括一些小金屬的鏈條,是大家的一個關注點。
第二個在金融層面,包括美元今年走弱的問題。一些數字貨幣相關的議題,海外金融放鬆的議題等,不過這個並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波,跟年初的預期還是有一點不同。
第三個層面就是經貿的層面了,美國經濟在過去一段時間達到預期,也是經歷了幾個來回,最早的時候大家覺得美國經濟好像要衰退了,雖然我們不太同意那種看法;後來又有一些聲音説美國 “金髮女郎經濟”,我們也不完全同意,也沒有那麼美好。到現在為止,大家慢慢又形成新的共識了。美國進入了一段時間的輕度滯脹或者類滯脹的環境中。
從全球來看,最近日本企業的盈利的數據還是不錯的,歐洲、日本都增加了一些財政支出,尤其在軍工方面,歐洲力度不小,所以相關的板塊大家需要關注。
反內卷是最核心的一條主線
回到國內。我們現在經常説,供求還是存在一定所謂的不平衡的問題。
這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對製造業的重視等等。每次遇到經濟下行,我們一般都是通過投資或者供給去解決短期的問題,這就增加了長期的供給。因為投資短期是需求,長期就是供給。需求端這幾年正好趕上房地產的下行週期,所以內需確實偏弱一點。
這就解釋了過去幾年,宏觀和微觀上容易有背離,債券市場好一點,債券市場對實際 GDP 不敏感,股市沒有盈利的驅動等等情況。宏觀在微觀上的映射,就是所謂的內卷。這是我們的一個簡單的理解和解釋。
今年有三大主題非常值得關注。一個是穩市場,尤其在股市方面,還是卓有成效的。第二是反內卷。第三是促消費。總體來講,大家對促消費力度還有分歧,反內卷毫無疑問是大家公認最核心的一條主線。
但反內卷背後至少有 5 個部門,包括中央、地方政府、金融、行業協會和企業。中央目前明顯加大退出的機制,還有價格的一些不正當競爭和價格的一些法規的建立,從制度上對整個行業的生態供求關係會有一定的好轉。
但是真正核心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過去幾年通過招商引資等等行為模式,確實對推動整個產能的上量起到了很強的作用。它的 KPI 能不能有所改變、受到約束,我相信正在有所作為,主要是在統一大市場的環境當中去約束。
行業協會就不用講了。金融口最近也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企業端我相信更多的包括在税費、勞動保護和賬款有所作為。
所以,反內卷仍然是我們後續看待經濟和市場的最核心的一個主線,值得繼續關注。
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今年目前表現特徵還是生產強,內需稍微弱一點。這次反內卷希望對這種格局會產生一點影響。
流動性非常不錯
第二,5% 的目標,今年實現的概率越來越高了,因為上半年實際 GDP 就已經達到 5.3 了。下半年由於高基數的效應在四季度會出現,所以四季度同比有所回落也是正常的,主要是因為高基數。這點大家心理上有一個準備。
第三,通脹方面,七八月份正好處在一個低基數效應的關口,所以大家看到七八月份的 PPI 和 CPI 應該都能相應地看到一些拐點。但是不要形成一種錯覺,好像反內卷剛一實行就開始好轉。其實 7 月份的 PPI 比預想的還是要弱了一點,主要是因為期貨的價格領先於現貨,所以價格中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到年底這階段,我們覺得 PPI 可能會修復到負的 1.5 左右。也有一些聲音説,年底可能目標是 0%,我們覺得可能實現的概率還是比較低。CPI 到年底可能小幅抬升到 0.5 左右的水平。
物價持續低迷的狀況,在未來的幾個月得到一個比較明顯的修正,如果有需求更好的配合,可能這種再通脹的效應就會更好一點,但目前還是需要繼續觀察。
第四,融資需求方面,總體來講一般。今年各個部門的融資需求差別特別大,目前為止,信貸數從調研情況來看確實一般,因為 6 月份是個大月,7 月份一般就被透支了,本身就是個小月。所以從票據數據來推斷,7 月份的信貸數據也確實不好,但是社融數據不錯,包括債券市場的融資成本也比較低,也分流了一定的資金。因為銀行也在反內卷,所以這個時候信貸利率如果不明顯的調整之後,對需求是否有壓抑,也值得關注。
這裏有個變數,就是今年重要會議中提到了政策性金融,也許還有幾千億資金,什麼時候投放就變得比較重要,可能能起到一定的撬動作用,值得大家關注。
出口的數據還是非常不錯的。出口數據越好,內部包括房地產去託底的壓力就會更小,所以房地產最近的價格確實有點走弱,但出現它的政策逆轉概率不是特別高。北京也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更多還是視為一個局部的行業困境或者困難為好。
我們專門提一下貨幣政策,因為貨幣政策在 5 月 7 日降準降息之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因為一年期的定存利率終於突破了 1%,整個資金的活性會大大增強。這對資本市場,無論對股和對債,都是流動性的利好。所以股和債目前流動性都是不錯的,基本上貨幣政策,目前還處在舒適區。
從央行的四大目標來看,增長方面上半年超預期,全年實現 5% 的問題應該不大。通脹這之前是有壓力的,這次反內卷後疊加技術效應,都在慢慢好轉,這種壓力也慢慢減輕,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供給和需求端都得有所發力才行。之前大家總覺得貨幣政策或者需求端(有所作為),但是供給端也是有很多可以作為,所以這方面央行的壓力已經減小了很多。第三包括資產價格,第四包括國際收支平衡,目前都還算平穩,所以央行總體還是處在一個舒適區。
不過央行如果要降息,一般來講是通過這麼幾大指標來判斷。目前我這裏羅列的 6 大指標(GDP、社融、物價、房價、匯率、銀行息差)當中,房價應該略有壓力,其他幾個都指向中性,甚至不易降息。
所以,我覺得,在 8、9 月份,降息的討論還不是主流,重要會議當中也沒有提到降準降息,所以這還需要一點時間。一般來講,大家也不用去打聽會不會降息,基本上就跟着指標就行了。
目前我們看到,股市和債市流動性真的都非常不錯。資本市場今年討論也比較多,都在爭論,究竟錢從哪裏來?在我們看來,一部分是量化的錢,今年量化產品發的非常好,還有固收 + 的混合類產品最近特別受歡迎,保險今年的保費增長中的 30%,包括之前欠配的還要進行補倉。當然個人投資也有一部分。所以今年股市的成交量從這幾個來源來看,流動性也還是非常不錯。
港股稍微複雜一點。兩個月前,是港股流動性最好的時候,當時海外有一些資金在慢慢配置,海外利率也非常低,南下也有一些資金的流入。最近一段時間,這種資金流入好像稍微有所放緩,無論股債的流動性都不錯,甚至 A 股的流動性比港股還好了一點,值得關注。
事件驅動特徵明顯
沿着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看看對未來一段時間大類資產的簡單判斷。
我們在上次跟大家提到,今年是事件驅動、多元投資、左側交易的一年。
到目前為止,事件驅動特徵還是特別明顯。事件驅動中,信息優勢、對賠率的把握、靈活性的把握就比較重要,所以今年規模比較小的靈活性的資金相對受益。
第二,今年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懷疑波動率會有所上升。因為美股、國內的債、包括大宗商品,都處在一個位置,要麼就特別低、要麼就特別高,這時候特別容易受事件驅動,恰恰這時事件驅動又增多了,所以波動率大概率要上升。這一點值得大家關注,對於靈活性的資金是好事情。
今年多元資產配置還是比較重要的,但今年的方向和以前不一樣。以前一提多元資產配置,就配美股。今年我們知道除了美股之外,其他的市場,除了國內債,其他都是跑贏了美股的,非常有意思,值得大家關注。
黃金留一半倉位就已經不錯
今年從各個大類資產往後來看,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對美股來講,現在還真看不出特別空的意思。但是説它再能漲多少,也有一些顧慮。一個顧慮是估值,美股的估值是真貴,特別貴,在歷史上比較貴。第二,宏觀的象限處在一個成功投資的狀態中。在輕度滯漲的時候對股來講不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但後續美聯儲要降息。以往的經驗是,美聯儲真降息的時候,防禦性的品種表現可能稍微要好一點。但現在可能時過境遷,不能簡單參照歷史,所以我們儘量對美股還是偏保守的看待,因為我們很多都是國內的資金,如果美股漲 5%,我們漲 5%,我們肯定做自己的市場。本土的市場我們更熟悉,我們更願意做。所以,只要我們不犯美股大漲、我們做的這一種錯誤,儘量偏謹慎一點,沒問題。
所以,總體來講,我們認為是震盪率偏弱的市場。AI 和防禦性的品種,和利率敏感型的資產,值得關注,有點兩頭配的感覺。
第二就是美債。美債與我們之前的判斷是一致的。我們之前把 10 年期國債的 4.5 作為一種分水嶺。到 4.5 之上不用太悲觀,因為美聯儲還有很多子彈沒有打出來,在那個時候大方向上應該是有機會的;但是 4.5 之下,就有點尷尬。兩年期向下 3.6、3.7,向上 4.0,基本這麼個水平。兩年期更好判斷,主要根據降息的節奏。
但今年配美股、美債有一個最大的問題,要考慮美元的走勢。美元如果表現比較弱,看似美債賺了點錢,實際折算成人民幣,就沒有那麼強的吸引力了。
還有就是黃金。在 5 月份之後,我們建議要拋掉一半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黃金確實有所超漲。第二,當時中美包括地緣這方面還是有所緩和,關税還是有所緩和,它很重要的一個支撐因素就弱化了。後來還有其他的一些穩定幣等等的影響。到最近這兩週,可能還是有一些正面因素,比如對瑞士的加關税,因為瑞士是冶金大國,包括關税的擾動又多了一點,但是目前更多是有驚無險,昨天特朗普又提到他對黃金是不會加關税的,所以黃金還是出現了一定的調整。
黃金我們感覺看不出大的方向,可能從戰略上留一半的倉位就已經不錯。看不出太大的問題,(也看不出)極大的機會,跟過去三年不太一樣。
多做一些結構性的機會
我們重點放在國內的股和債。
先看股。今年,A 股和港股經歷了 4 個底。去年 926 是政策底,今年 4 月 6 日是情緒底,5 月 7 日是資金底,最近一段時間是價格底或者業績底。當然,業績底向上的彈性不足,但確實看到了價格底。
從這幾個角度來講,政策比較友好,資金非常充裕,所以具備了長期重估的邏輯。所以我們在今年一直講,中國資產重估的邏輯來源主要就在這裏。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堅持這個判斷。更多是節奏和結構的問題。
節奏方面,最近一段時間海外也稍微有一些小的擾動,業績驅動不是特別明顯,所以這時整個漲幅或者斜率不會特別高。這時如果斜率特別高,反倒大家要小心,畢竟槓桿資金超過了 2 萬億,如果是高斜率上漲,我相信這不是特別健康。最近一段時間,以震盪為主或者震盪慢牛為主,我覺得總體還算是健康的。
所以,儘量可以稍微忽略對指數的判斷,多做一些結構性的機會,這是最大的勝負手。
結構性機會方面,我們在今年 2 月份推的主要是泛科技,3 月中推的是高股息加上一些主題投資,從 6 月份之後我們建議大家要從高股息切到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當時反內卷。這些板塊在我們看來還是值得大家稍微重視。資金活性很好,政策總體偏友好,但業績驅動不明顯,正好趕上業績期,所以這種強敍事的板塊相對會好一點。
到了 10 月底之後,如果大家情緒在某些事件之下達到了高峰,10 月份之後,經濟增速由於季節性和低高基數的效應之下有所放緩,有可能在那個時候又會出現一點強弱的切換。但是我覺得,反正未來一兩年,總體來講,中國資產長期重估的大邏輯,應該沒有太大的改變。當然現在整個市場窪地慢慢越來越少了,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現狀。
港股高股息是債基平替
港股方面,活躍度有可能稍微弱化了一點。
在年初,我們覺得港股的賠率最高,但是現在港股各個板塊都有點尷尬。比如一些新消費有點貴,甚至有一些資金在觀察有沒有做空的機會。互聯網在外賣大戰之後,大家對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還是有各種各樣的顧慮,所以穩定有餘、但是彈性(不足),或者説能不能重拾聲勢,大家還在觀察。
硬科技最近紛紛報了一些業績,業績總體來講不錯,所以有一定的錯殺,但是確實業績背後的反應是不是大家的預期比較高,值得關注。
創新藥今年表現最好,但創新藥的研究門檻確實比較高。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可能都不是專業人士,所以大家追漲的意願不是特別強,雖然大概率沒有完全做完。
港股的高股息相對比較穩定的,是國內債基的一個比較好的平替品種。
債券市場事倍功半
對於債券市場,首先今年從基本面各方面來看,在某些方面甚至對債券市場還是偏有利的。但是不好的的地方在於,從情緒、估值和點位來看,確實性價比一般,公募基金的久期又偏長。從股債和風險偏好的角度,性價比的角度,略作下風,對債券市場不是特別友好。
2019 年我們曾經出過一篇大報告,認為利率進入了一個長期下行的週期。但是今年 2 月份我們發了一篇報告對此做了一點修正。我們覺得,未來的三五年或者兩三年進入震盪式的格局,向下大的空間有限,比如 1.6 可能就是偏下限的位置了;向上短期 1.8,長期來看 1.9 、2.0 好像也是一個比較強的上行阻力位,進入這樣一個區間。
債券市場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是,以前如果是震盪市,也是個很好的市場,可以吃票息。但現在利率的點位或者絕對水平確實太低,所以就導致這個時候很難有太超預期的票息。震盪期,光吃票息是不夠的,甚至有一點小小的波動,可能前面吃的票息就前功盡棄。
所以,這個市場進入一個事倍功半的年頭,包括明年。你費了很大的勁,獲得的回報可能不如股,甚至不如商品、不如海外、不如港股,這是非常有可能出現的,它進入一個事倍功半的環境。
最近一段時間,就進入一個看股做債(的階段)。大家都是看股的臉色去做債。這也反映出,債券市場的投資者的信心沒有以前那麼足,這是非常有意思現象,值得關注。所以,這是一個對運行特徵的判斷。
我們覺,空間上,在短期 1.6 、1.8,如果到明年可能 1.5 、1.6,向上可能 1.9 、2.0,基本上就是上下限了,波動空間不大,但是波動頻繁,可能比以前要頻繁得多。
從操作上來講,權益的暴露、波段的操作和票息在我們看來還能做,如果能做槓桿的話,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是確實加不上來比較麻煩,品種選擇不如以前。久期、企業信用下沉,在這個時候其實佔不到大的便宜。今年我們看到長久期的利率債一般,到現在為止基本上是零回報,可能還不如一些信用債品種。
總之,上次也跟大家提到,如果大家風險偏好比較高,今年債券市場可能更多是一種流動性管理的工具。銀行、保險沒辦法,債券還是基本配置,這個時候儘量推一些微操操作或波段操作來應對,儘量做一些小的增厚。最近一段時間,微操策略也比較少了,甚至像有一些 ETF 的標的券,這時候是不是可以反向操作?存單是不是好一點?長端利率最近一段時間就圍繞 1.7 小幅做波段,但是實際上操作難度比較大。反正債券市場在這個時候確實沒有特別好的策略,它不是熊市,還有絕對回報,但是絕對回報確實比較低,是一個事倍功半的市場,是一個低迴報、高波動的市場。
當然節奏方面,前兩週還不錯,這周就稍微尷尬一點。九、十月份的風險偏好總體來講不低,10 月份之後,供給處在淡季,再加上情緒到了最高點之後會有所回落,再加上經濟基本面在高基數之下是否能好一點,這個值得大家關注。我們覺得,那個時候是不是又有點機會。
明年,我們覺得,整個波動和最近一段時間運行特徵會比較像。波動肯定比上半年要大,而且很可能存在脈衝式的調整機會,主要不是來自於基本面,主要是機構行為。因為明年理財的平滑機制慢慢弱了。今年上半年,你買了理財,看的是去年的業績,當然很好。明年再看今年的業績,好像覺得有點一般,尤其相對股來講,這個時候心態會不會有變化,就不清楚了。所以,後面稍微要提防這一點。這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多殺多,或者説脈衝式的上漲,就會呈現階段性的進二退一,就是上 20bp 能退回來 10bp。
我們知道,在大家恐慌的時候可能就當做一種機會,今年我們也差不多。每次大家特別恐慌的時候,像兩三週前,我們覺得到 1.7 之上可以關注點機會了,但也不敢追;尤其到 1.6,我們是不建議大家去追的。
你説這個市場有沒有什麼利好,當然也有。除了基本面之外,最近央行對資金面還是比較呵護的,買賣國債一直還沒有重新啓動,這都是一些潛在的機會或者利好。
最近我們去銀行交流,它的負債端因為也在反內卷,所以負債端最近真的利率在下行,利率下行之後,傳到到存單、債券有一定的可能性,所以我覺得,這一點對整個上行空間會有比較大的抑制。
可轉債實操困難
最後談談可轉債。可轉債本來在這個時候是一個特別好的品種,我們今年也一直判斷轉債比純債要好。
但是反過來講,轉債和股票有差距。主要差距第一在於貴,第二是可選的品種少。從這個角度,能做股的話,轉債的意義就有限。如果不能做股,比如銀行的金市、理財,包括保險賬户,如果要做,可能以 ETF 或者公募基金的產品去博弈它或做貝塔的話,感受會更好一點。
(轉債)個券現在 120 塊錢以下的只有幾十只了,(數量)大大收縮。從這個角度來講,市場的操作難度是不低的。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雖然對股也挺正面,對轉債也覺得會超過(現在),但我們(對轉債)給出中性的判斷,是因為性價比不好,操作難度比較大,在實操當中下不了手,這是比較麻煩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我們儘量把握一點貝塔,如果沒有貝塔機會,或者沒有 ETF 或者公募基金這種賬户的機會,乾脆就做一些正股或等等機會,會更好。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