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alogue with Tencent Vice President Li Qiang: Tencent's full line of products integrates large models, bett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B-end and C-end

一場 AI 驅動的效率變革正加速到來。

作者 | 黃昱
編輯 | 王小娟
今年 “雲” 無疑是騰訊站在聚光燈下的業務,不僅因為 AI 應用爆發推動雲廠商業績強勁增長,更因為騰訊雲已同時成為騰訊 B 端和 C 端重磅 AI 產品的大本營。
對於年初騰訊將元寶、QQ 瀏覽器、ima 等諸多 AI 產品和應用調整到騰訊雲的考量,在近日 2025 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的媒體交流中,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表示,更多是希望 C 端和 B 端能夠更好聯接、相互支持。
他認為,C 端 AI 應用普及的最大好處首先是能影響用户心智,因為每個 C 端用户在企業裏也都是某個特定的崗位,更多人瞭解騰訊 C 端 AI 的能力也會影響 B 端的決策。
而這種協同效用能夠實現的原因,在於騰訊全線產品都在接入 AI 大模型能力,不管是 C 端還是 B 端。
李強指出,大家可以想象未來企業微信和 C 端客户的連接與諮詢很大可能由 Agent 或者數字人替代,作為個人消費者在被服務的時候在企業微信用的是 Agent,當作為企業肯定也希望用這樣的產品服務到自己的客户,所以 C2B 的聯動是無縫銜接的。
據悉,騰訊如今已讓微信、QQ、騰訊會議等 900 多款產品全面接入 AI 能力,並且把 AI 深度融入遊戲、廣告及社交生態,驅動增值服務、營銷服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等三大核心業務顯著增長。
騰訊雲技術產品則積極融合大模型技術能力,全面推進 “AI for Cloud” 產品化,同時,騰訊雲基於 “騰訊混元 + 先進開源模型” 的多模應用方案,已經落地政務、金融、教育、消費電子、醫療、零售、文旅、出行、傳媒等 30 多個行業。
李強表示,騰訊雲一方面積極在 AI Infra 有很大的投入,不僅僅是算力的部署,也包括自研的比如星星海服務器、高性能的網絡,能夠確保用户在使用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與此同時也在積極讓全線產品都能夠通過 AI 大幅度提升產品應用效率,無論是 SaaS 類還是 PaaS 類。
持續用 AI 持續武裝自己的騰訊,正迎來一個 AI 應用爆發式增長的好時期。
根據國家數據局的數據顯示,2024 年初中國日均 Token 的消耗量為 1 千億。截至今年 6 月底,日均 Token 消耗量已經突破 30 萬億,1 年半時間增長了 300 多倍。
此外,IDC 對全球超過 4000 名商業領袖和 AI 決策者的研究顯示,92% 的企業正在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提升生產力、客户參與度、收入增長、成本管理和產品創新等多個關鍵領域。
在此背景下,AI 也推動騰訊雲今年二季度收入增速較近幾個季度有所加快,不過這主要得益於企業客户對 AI 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包括 GPU 租賃和 API token 使用,以及商家技術服務費的增長。
李強表示,AI 確實帶動了全世界幾乎所有云計算廠商的業績,成為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
在 2025 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現場,李強指出,放眼全球,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們正站在 AI 技術重構產業的拐點。AI 正在改變企業的增長範式、優化組織的運行機制,一場 AI 驅動的效率變革正加速到來。
同時,他也指出,面向全球化競爭,企業不僅要增長,更要有效率地增長,AI 是實現效率變革的最大變量和核心引擎。“AI 正從輔助工具轉變為像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伴隨國家人工智能 + 政策出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企業全場景,加速產業升級邁向效率時刻。”
不過,即便如此,騰訊雲對參與 AI 雲市場的競爭也不激進。
李強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騰訊雲不參與 GPU 算力低價內卷,因為這長期來説對於客户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價值。
在李強看來,很多雲廠商可能更多關注短期收入,但騰訊雲覺得賺短期的錢可能會失去長跑優勢,因為大模型的比賽是馬拉松。
AI 應用雖然迎來爆發,但也只是正在跨過產業化落地的門檻。
李強指出,AI 大模型帶來的紅利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普及度還沒有那麼高,但在應用場景中 B2C 類的企業可能走得更快,如零售類、教育、醫療、專業服務類,B2B 類企業可能略微慢一點,因為 B2B 類的核心關鍵業務場景可能對於幻覺容忍度更低,如傳統的電力、能源、製造等。
在這場漫長的馬拉松競賽中,騰訊雲已經成功卡位,接下來就要考驗耐力和持續的創新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