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lassic British luxury car brand strikes again

蓮花汽車於 9 月 21 日推出新款跑車 ELETRE 和 EMEYA,售價分別為 55.8 萬-83.8 萬元和 53.8 萬-82.8 萬元。CEO 馮擎峯強調原創精神的重要性,呼籲中國汽車產業應注重技術創新而非價格競爭。新款車型通過優化配置,聚焦核心技術,旨在切入運動豪華市場,並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挑戰特斯拉 Model S 和保時捷 Taycan 等對手。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王小娟
當下國內汽車產業空前繁榮,但同質化卻愈發嚴重。作為吉利的超跑 “白月光”,蓮花這次準備來 “破卷” 了。
9 月 21 日,新款蓮花跑車 ELETRE 和 EMEYA 上市,這是其一次年度改款,主要是對配置和部分細節進行了升級。其中新款 ELETRE 推出 3 款車型,售 55.8 萬-83.8 萬元;新款 EMEYA 推出 3 款車型,售價 53.8 萬-82.8 萬元。
此次發佈會上,蓮花集團 CEO 馮擎峯也向行業喊話,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進程中,雖然技術更迭不斷,時代滾滾向前,但只有原創精神是能最終留下來的行業財富。
“中國汽車工業應該做一些原創,應該拿出讓全世界都震驚、尊敬的技術,而非一味卷價格,通過 ‘平替’ 達到自己的市場佔有率。” 馮擎峯向華爾街見聞直言。
事實的確如此。眼下,淘汰賽牌桌上玩家們被競爭裹挾,他們都將生存擺在首位,這也使其不得不迎合消費者既要又要的需求,而真正投入原創的玩家卻面臨着叫好不叫座的兩難境地。顯然,這是國內汽車產業需要思考的議題。
而此刻的蓮花,決心要突破內卷敍事。
據瞭解,此次蓮花對 EMEYA/ELETRE 新款展開精準優化:從主流性能偏好出發,精簡產品版型,聚焦核心配置組合,讓用户無需在冗餘選項中糾結;將主動穩定杆、後輪轉向系統、主動尾翼、智能底盤、碳陶製動等與駕控體驗強相關的 “高感知” 核心技術下放,讓更多用户體驗駕控樂趣。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 “600 系列平衡性能與生活”“900 系列極致駕駛” 的雙線策略,蓮花切入運動豪華細分市場。並且通過 “價格下探 + 權益解綁” 策略,將 Eletre/Emeya 起售價降至 53.8 萬元區間,直接衝擊特斯拉 ModelS、保時捷 Taycan 等競品的市場份額。
顯然在高端純電市場,蓮花汽車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節奏。而馮擎峯背後的底氣,是蓮花深厚的工程技術底藴。
要知道,曾經讓特斯拉揚名立萬的首款電動跑車 Roadster 正是基於蓮花 ELISE 底盤開發,蓮花自身則量產出全球首台超兩千匹馬力的純電超跑 EVIJAX。如今,蓮花用智能主動控制技術,為電車的操控性與舒適性平衡的工程挑戰做出樣板間。
事實上,每一項技術突破都來之不易。除了數字化底盤蓮花跑車還擁有多項 “黑科技 “,包括可提供最高 215kg 下壓力的主動雙層尾翼、主動穩定杆、讓 5 米大車也能跑山的主動後輪轉向、十活塞碳陶製動等技術。
誠然,市場正不斷宣告,堅持駕控的人不多了。而在今年拿回 “蓮花” 商標後,接下來它的願望也愈發清晰——走出 “冷門小眾”,真正與法拉利、保時捷齊肩。
2025 年的中國豪華車市場,正在經歷一次深度調整。1-7 月整體銷量同比下滑三四成,多個傳統豪華品牌陷入價格戰泥潭。在這樣的背景下,蓮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徑。二季度中國區交付量環比增長 86%、同比增長 31%。
今年上半年,蓮花共交付新車 2813 輛,實現營收 2.18 億美元。儘管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調整後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非 GAAP)虧損同比收窄 37%,至 2.4 億美元;營業虧損也減少約 40%,收窄至 2.63 億美元。
“業績的含金量遠重於含水量。” 蓮花中國總裁欽培吉強調,“我們不會因為短期的銷量焦慮去做損害品牌的事情。逆市增長不是奇蹟,而是我們提前佈局、長期主義的自然結果。”
蓮花正向行業證明,豪華車的競爭依舊可以建立在價值與品牌之上。投資者也用腳投票,近期蓮花宣佈獲得 5 億美元資金承諾和 16 億元信貸支持。
在愈發浮躁的市場中,蓮花終於釐清了思路,找到了自己發力的方向。這家英倫老牌豪車的命運,或許也將駛入轉折點。
“我們的盈虧平衡點並不是特別高,一年賣 3 萬多台車就能達到,這是我們明年的計劃。” 蓮花集團 CEO 馮擎峯向華爾街見聞透露。
為此,蓮花制定了兩大戰略:一是重塑美國戰略。從銷量構成上看,美國、中國和歐洲是蓮花的三大市場。其中,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跑車市場,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關税重壓之下,短期無法解決問題,蓮花只能優先擴大中國和歐洲市場。
倘若後續能闖關成功,蓮花依舊能成為吉利麾下耀眼的豪車品牌,重回超跑賽道 C 位。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