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 the wave of tariffs, the costs for export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may double, and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may be reshaped

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對品牌藥和專利藥徵收 100% 關税,可能導致製藥公司成本翻倍,特別是那些沒有美國生產能力的企業。諾華、賽諾菲等公司已宣佈在美國投資建廠,旨在重塑全球供應鏈。新關税預計影響 2200 億美元的藥品進口,平均關税率提高 3.3 個百分點,但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是否能豁免仍存在不確定性。
智通財經 APP 獲悉,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計劃對品牌藥和專利藥徵收 100% 關税,這可能會大幅增加沒有美國生產能力的製藥公司的成本,同時對尚未啓動建廠的企業施加更大壓力。
若企業未能在 10 月 1 日截止日期前啓動建廠,此舉可能導致全球藥企的重磅療法 (從癌症免疫療法到減重注射劑) 成本翻倍。諾華製藥 (NVS.US)、賽諾菲公司 (SNY.US) 等企業已宣佈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但從公開披露信息中,尚無法得知這些項目的進展程度。
自 2023 年以來,默沙東公司 (MRK.US)、諾和諾德公司 (NVO.US)、禮來公司 (LLY.US) 等企業已啓動美國建廠計劃,廠址分別位於特拉華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得克薩斯州。這些項目旨在將供應鏈紮根美國本土,併為癌症、糖尿病和免疫學領域的重磅藥物提供生產支持。
艾伯維公司 (ABBV.US) 聯合推廣癌症藥物伊布替尼 (Imbruvica),並生產免疫學領域重磅藥物司庫奇尤單抗 (Skyrizi)。該公司表示,將於今年秋季開始擴建其位於伊利諾伊州的生產設施。
彭博情報經濟學家妮可·戈頓 - 卡拉泰利 (Nicole Gorton-Caratelli) 和瑪娃·庫森 (Maeva Cousin) 估計,新關税可能影響約 2200 億美元的美國藥品進口額,並使平均關税率提高 3.3 個百分點。不過,目前仍存在大量不確定性,例如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或地區是否能豁免這一新關税。
例如,歐盟在 7 月底達成的貿易協議中明確,藥品關税為 15%,但目前尚不清楚該安排是否能抵消最新的關税政策。
運營影響
麥格理證券 (Macquarie Securities Ltd.) 亞洲醫療保健研究主管任託尼 (Tony Ren) 表示,新關税對亞洲藥企的運營影響可能有限。
“對日本藥企而言,此舉更可能影響市場情緒,而非基本面,” 他指出,“中國、印度或韓國的企業中,很少有向美國銷售品牌藥的。”
儘管如此,關税政策宣佈後,東京、首爾和香港股市的主要藥企股價均出現下跌——投資者正評估該政策對日本重磅藥物的風險,例如中外製藥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 的艾美賽珠單抗 (Hemlibra) 和第一三共 (Daiichi Sankyo Co.) 的德曲妥珠單抗 (Enhertu)。
此外,鹽野義製藥 (Shionogi & Co.) 在 8 月表示,目前仍在考慮是否將其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抗生素生產線轉移至美國。
諾華、賽諾菲、中外製藥及其他日本藥企尚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此外,特朗普此次的關税舉措可能會引發美國藥品產能的爭奪,尤其是第三方企業運營的生產基地——這類企業為製藥品牌提供研發和生產服務。
富士膠片控股株式會社 (Fujifilm Holdings Corp.) 是一家生物科技合同生產商,該公司近期在北卡羅來納州開設了一座工廠 (號稱北美最大的細胞培養生物製造基地之一)。在週五的東京交易中,該公司股價漲幅一度達 5.2%。
風險敞口可控
僅有少數中國企業向美國銷售品牌藥,且大多通過跨國合作伙伴渠道。傑富瑞亞洲醫療保健研究主管 Cui Cui 表示:“考慮到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模式,大多數中國醫藥/生物科技企業不會受到影響。”
野村國際 (香港) 有限公司 (Nomura International HK Ltd.) 由 Jialin Zhang 牽頭的分析師團隊指出,目前只有起源於中國、現總部位於瑞士的百濟神州 (BeOne Medicines) 在美國實現了可觀的銷售額。該公司的癌症療法澤布替尼 (Brukinsa) 部分由美國合同生產商製造,這也凸顯了 “如何界定進口藥品” 的難題。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關税可能會影響中國企業直接進軍美國市場的長期計劃。他們表示,許多中國藥企渴望將創新療法推向美國患者,“若關税壁壘持續存在,這條 ‘突破性’ 的美國市場直入路徑可能會面臨另一重不確定性”。
Leerink Partners 的分析師指出,該關税政策的實施細節仍存在一系列尚未解答的問題。關鍵問題包括:“在建中” 如何定義;使用美國合同生產基地是否能讓企業獲得關税豁免;以及該關税政策能否抵禦潛在的法律挑戰。此前特朗普曾提議給予藥企 12 至 18 個月的時間將生產遷回美國本土,這使得 10 月 1 日突然成為政策生效日期的做法更添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