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nding NVIDIA and AMD, engaging in "cross-shareholding," Altman aims to create an "AI conglomerate."

OpenA 近日與英偉達、AMD 兩大芯片製造商的合作核心都是,以 OpenAI 巨大的算力需求為籌碼,換取芯片供應商的深度綁定和資金支持。這種 “交叉持股” 的模式和歷史上日本企業的 “經連會” 模式以及德國金融機構持有企業股份的模式類似。
通過擴張 “交叉持股” 網絡,OpenAI 正將自身與整個 AI 產業鏈 “深度綁定”。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旗艦投資專欄負責人 John Foley 撰文稱,Sam Altman 正在構建的似乎不僅是一家 AI 公司,更是一個通過相互依賴和持股關係深度綁定的企業帝國。通過將關鍵供應商轉變為利益共同體,OpenAI 正將自身的成功與整個 AI 產業鏈的命運牢牢鎖定在一起。
最新的一步棋,是 OpenAI 與芯片製造商 AMD 達成的一項意義深遠的協議。根據週一披露的交易,這筆合作看起來與 OpenAI 上月同英偉達達成的交易如出一轍,本質上都是一份長期客户承諾:OpenAI 承諾大批量採購高端芯片,而芯片製造商則獲得穩定的未來收入保障。
並且,AMD 還向 OpenAI 提供了認股權證,使後者有權獲得前者 10% 的股份。消息一出,AMD 的市值在幾分鐘內飆升超過 800 億美元,市場用真金白銀對 Altman 這種 “捆綁” 戰略投出了信任票,也預示着一個以 OpenAI 為核心的新型 “AI 財閥” 正初現雛形。
通過 “芯片聯姻”,打造龐大的 “AI 利益共同體”
文章強調,OpenAI 與兩大 AI 芯片競爭對手的結盟,是其帝國版圖的關鍵一環。這兩筆交易的核心都是以 OpenAI 巨大的算力需求為籌碼,換取芯片供應商的深度綁定和資金支持。
與英偉達的合作中,OpenAI 通過出售自身股權獲得現金流,而英偉達則鎖定了其最重要的客户之一。而在與 AMD 的合作中,OpenAI 獲得的條件更為優厚。
交易細節顯示,作為對合作的深化,英偉達將隨時間推移購入高達 1000 億美元的 OpenAI 股份;而 AMD 則向 OpenAI 提供了一份慷慨的認股權證,若滿足特定業績目標,OpenAI 有權以僅 160 萬美元的成本,獲得 AMD 公司 10% 的股份。如果 AMD 股價能達到 600 美元,這筆股權價值將高達 960 億美元。
市場分析認為,這並不難理解:在 AI 芯片競賽中,AMD 仍是追趕者。通過深度綁定 OpenAI,AMD 不僅有望獲得高達 2000 億美元的芯片銷售額(相當於其七年的總收入),更能借此機會向市場證明其新款 MI450 芯片的強大性能,以吸引更多客户。
文章指出,Altman 構建的這張利益網遠不止於芯片製造商。實際上,放眼全局,一個精心設計的、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已經形成。
這張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包括:英偉達不僅是 OpenAI 的合作伙伴,同時也持有數據中心公司 CoreWeave 的股份,而 OpenAI 恰好也是 CoreWeave 的股東之一;微軟作為 OpenAI 的早期投資者,早已深度介入其發展;與此同時,OpenAI 與谷歌也保持着複雜的合作關係,它既是谷歌雲服務的客户,其模型也通過谷歌雲平台提供給其他用户,扮演着供應商的角色。
這種犬牙交錯的持股和業務關係,正在形成一個龐大的 “AI 利益共同體”。

新瓶舊酒?借鑑日式財閥模式
通過交叉持股來鞏固供應鏈關係,是一種古老的企業策略。Altman 如今的做法,正是這一模式在 AI 時代的全新演繹。
據文章介紹,歷史上,日本企業以其 “經連會” 模式聞名,即在供應商和客户之間形成緊密的交叉持股網絡,儘管如今部分企業為釋放資本正在鬆動這種結構。
德國金融機構也曾有類似傳統,例如德意志銀行一度持有汽車巨頭戴姆勒的股份。在美國,美林銀行也曾是彭博有限合夥企業的大股東。
雖非正統,但這種模式旨在促進供需雙方的非對抗性合作,上世紀 90 年代,克萊斯勒汽車就曾借鑑日本模式的精神(而非交叉持股),通過與供應商協同,一度成為美國利潤率最高的大型車企。
文章分析表示,雖然這種安排有利於供應商和客户以非對抗方式合作,但 “雙贏” 安排在出現問題時可能變成 “雙輸”。隨着更多公司依賴 OpenAI 的增長,將業務重心轉向服務這一重要客户,它們在利潤和股價方面的風險敞口也隨之增加。
對於 Altman 而言,這種帝國建設策略頗為精明。確保 OpenAI 成功正在成為所有相關方的共同利益,從而為公司構建了更加穩固的生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