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ical Gold Bull Markets: A 10% Pullback is Not Uncommon, But How Do Bull Markets End?

美銀指出,自 1970 年以來的歷次黃金大牛市中,超過 10% 的月度回調並不少見。在這些回調之後,金價往往會重拾升勢,繼續走高。而歷次黃金牛市的終結,並非因為技術性超買或短期震盪,而是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因素髮生了根本性改變。
本週黃金一度累跌超 5%,美銀認為黃金在大幅上漲後出現修正很正常,月度超過 10% 的回調在以往牛市中同樣常見。
追風交易台消息,10 月 28 日,美銀證券發表研報指出,自 1970 年以來的歷次黃金大牛市中,超過 10% 的月度回調並不少見。在這些回調之後,金價往往會重拾升勢,繼續走高。
(黃金歷次牛市的走勢)
黃金牛市的真正終結,並非因為技術性超買或短期震盪,而是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因素髮生了根本性改變。例如,從滯脹轉向激進加息,或從非常規經濟政策迴歸傳統。
研報強調,當前的回調可能為尚未充分配置黃金的投資者提供了機會。只要驅動本輪牛市的宏觀因素沒有改變,黃金的長期上漲趨勢就依然穩固。
回調超 10%?黃金牛市的 “家常便飯”
美銀表示牛市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近期金價在創下一系列歷史新高後出現了回調,市場情緒也隨之緊張。然而,將本輪行情置於歷史長河中審視,會發現這遠非異常現象。
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回顧自 1970 年以來的六次主要黃金牛市(分別始於 1970 年、1976 年、1982 年、1985 年、2001 年和 2018 年),期間發生超過 10% 的月度價格下跌並不罕見。
(左圖:牛市期間金價下跌 10% 的情況並不少見;右圖:金價牛市中的調整後迎來連續上漲行情)
例如,在 1976 年開啓的牛市中,曾出現過接近 12% 的單月最大跌幅。
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更關鍵的信息是:這些劇烈的回調,沒有一次真正終結牛市的步伐。
這表明,在宏觀驅動力未變的情況下,技術性的回調往往是牛市中健康的一部分,是市場清洗過度槓桿、鞏固上漲基礎的正常過程。
而數據顯示,在這些大幅回調之後,金價都繼續推高,累計漲幅在 50% 至 200% 不等。
因此,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説,此類波動不應成為恐慌性拋售的理由。
美銀表示此前在其黃金價格預測中,研究團隊已預見到修正的可能,並預計金價將在明年推高至 5000 美元/盎司。
歷史牛市如何終結,驅動因素改變才是關鍵
如果説回調不足為懼,那麼投資者真正需要警惕的信號是什麼?報告認為是宏觀基本面的根本性轉變。
黃金價格的上漲並非無源之水,每一次牛市都有其獨特的宏觀驅動力,而牛市的終結,無一例外地發生在這些核心驅動力消退或逆轉之時。
報告詳細梳理了歷次黃金牛市的 “終結者”:
- 1970 年牛市(石油危機驅動):隨着地緣政治趨於穩定,通脹擔憂緩解,牛市動力減弱。
- 1976 年牛市(滯脹驅動):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採取了激進的加息政策以對抗通脹,高利率環境終結了黃金的吸引力。
- 1982 年牛市(反彈交易):始於沃爾克加息後金價暴跌後的 “反彈交易”,疊加當時美國經濟衰退(1981-1982 年)的背景。但這輪牛市的結束相對簡單,因為價格反彈行情本身已經走到了盡頭。
- 2001 年牛市(量化寬鬆 QE 驅動):當美聯儲宣佈第三輪量化寬鬆時,市場認為利率已無進一步下降空間,寬鬆預期的邊際效應遞減,牛市隨之停滯。
- 2018 年牛市(新冠疫情驅動):隨着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重新開放,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逐漸退出,避險需求下降。
因此報告指出,本輪自 2022 年開啓的牛市,其核心驅動力源於 “非常規的經濟政策”,具體包括美國拜登及特朗普政府期間高企的財政赤字、不斷增長的債務路徑,以及市場對政府償債能力的擔憂。
美銀強調只要美國未能 “迴歸更正統的經濟政策和傳統的保守財政政策”,或者美聯儲未能 “重新轉向鷹派立場”,那麼支撐黃金價格的宏觀基石就依然穩固。
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任何短期的價格回調,都更有可能是一個戰略性的買入機會,而非趨勢反轉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