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 Micro Computer's Q1 revenue plummeted by 15%, with gross margin collapsing to 9%, and the stock price fell sharply by 10% in after-hours trading | Earnings Report Insights

超微電腦第一財季營收 50 億美元,不僅同比下降 15%,環比也下滑 14%。毛利率暴跌至 9.3%,去年同期為 13.1%,環比也從 9.5% 繼續下滑。淨利潤 1.68 億美元,同比暴跌 60%,非 GAAP 每股收益 0.35 美元,去年同期 0.73 美元。
超微電腦令人失望的財報引發人們對其能否從 AI 浪潮中獲利的擔憂。
11 月 4 日,美股盤後超微電腦發佈令人失望的第一財季報告,營收 50 億美元不僅同比下降 15%,環比也下滑 14%,這對一家處於 AI 服務器風口上的公司來説頗為反常。具體表現來看:
財務表現:
Q1 財年 2026 營收 50 億美元,低於預期的 60 億美元。同時同比下降 15%,環比下降 14%;
毛利率暴跌至 9.3%,去年同期為 13.1%,環比也從 9.5% 繼續下滑;
淨利潤 1.68 億美元,同比暴跌 60%,非 GAAP 每股收益 0.35 美元,低於預期的 0.40 美元;
經營現金流為負 9.18 億美元,現金儲備 42 億美元,負債 48 億美元。
核心業務進展:
獲得超過 130 億美元的 Blackwell Ultra 訂單,在手訂單快速擴張;
通過數據中心建築模塊解決方案(DCBBS)為領先的 AI 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公司提供整體部署解決方案。
推進直接液冷(DLC)和 AI 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業績指引:
- 維持 2026 財年至少 360 億美元的營收目標;
2026 財年 Q2 財季預計營收 100-110 億美元,環比翻倍增長;
Q2 預計 GAAP 下每股收益 0.37-0.45 美元,非 GAAP 每股收益 0.46-0.54 美元。
受此消息影響,該股在盤後交易中一度下跌超 10%,該股今年迄今已累計上漲 56%。
(超微電腦績後一度跌超 10%)
Q1 業績全面崩塌
分析認為超微本季度的財務表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難言理想。
公司第一季度營收為 50 億美元,不僅遠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 58 億-60 億美元,也較去年同期的 59 億美元下滑了 15%。公司將此歸因於部分 “設計方案升級” 導致收入確認推遲到第二季度。
比營收下滑更令人擔憂的是利潤率的惡化。
本季度 GAAP 毛利率僅為 9.3%,而去年同期為 13.1%。儘管公司越來越多地轉向大型客户和更大規模的銷售機會,但這似乎也帶來了更低的利潤率,分析認為這是投資者必須警惕的風險信號。
營收和利潤率的雙重打擊直接導致淨利潤鋭減。
本季度 GAAP 淨利潤僅為 1.68 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4.24 億美元幾乎腰斬。更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為淨流出 9.18 億美元。
鉅額訂單與業績指引
超微電腦預計 Q2 收入將達到 100-110 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分析師預期的 78.3 億美元高出近 30%,環比增長將超過 100%。如果這一指引能夠兑現,意味着公司業務將在一個季度內實現翻倍增長。
公司 CEO 梁見後的表示:
訂單儲備快速擴張,包括超過 130 億美元的 Blackwell Ultra 訂單,我們預計 2026 財年收入至少達到 360 億美元。
這個全年指引相當於從 Q1 的 50 億美元起步,後續三個季度平均每季度需要實現超過 100 億美元的收入。
儘管 Q2 收入指引強勁,但每股收益指引(0.46-0.54 美元)仍低於市場預期的 0.62 美元。這暗示即便收入大幅增長,毛利率可能仍將在 10% 左右的低位徘徊。
公司將其歸因於向大客户銷售帶來的成本上升和利潤率壓力,但分析師表示這種商業模式的長期可持續性值得質疑。
DCBBS 戰略:畫餅還是真材實料?
公司 CEO 梁見後在財報中強調,公司正通過數據中心構建組件解決方案(DCBBS)為領先的 AI 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公司,提供簡化部署、加速上市時間並降低總擁有成本的整體解決方案。
但有分析表示這個戰略轉型聽起來宏大,實質上反映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尷尬位置。
超微電腦公司本質上仍是一個高度依賴英偉達 GPU 的系統集成商。當 AI 服務器需求爆發時,公司可以享受訂單紅利。
但當市場趨於理性或競爭加劇時,其作為"中間商"的議價能力和利潤空間都會受到雙面擠壓。上游是英偉達等芯片廠商,下游是越來越精明的大型雲服務商和 AI 公司。
相比之下,戴爾等競爭對手在企業市場有更強的品牌和渠道優勢,而英偉達自己也在通過 DGX 系統和參考設計加強對終端客户的直接影響力。
超微電腦的"液冷技術"和"模塊化設計"優勢能否轉化為持續的競爭壁壘,還需要更多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