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fast | US stocks faced a "Black Tuesday," with all three major indices hitting new lows in over a week, led by declines in technology stocks

華爾街見聞
2025.11.04 23:4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美股遭遇 “黑色星期二”,三大股指齊創逾一週新低,納指跌 2%,科技股領跌;美債反彈,十年期美債收益率脱離三週高位。美元指數五連陽、又創三個月新高;美國最高法院週三見分曉,特朗普關税命運繫於其親手任命的三位大法官;美財長貝森特自稱將前往最高院、強調關税的重要性;美國參議院未通過撥款法案,聯邦政府 “停擺” 將破紀錄。

市場概述

高估值擔憂加劇美股遭遇 “黑色星期二”,三大股指齊創逾一週新低,納指跌 2%,科技股領跌,IT 板塊跌超 2%;股東大會前特斯拉跌超 5%;AI 概念股大跌,被電影《大空頭》原型 Michael Burry 旗下基金做空的英偉達和 Palantir 分別跌近 4%和近 8%,甲骨文跌近 4%;業績遜色的超微電腦盤後一度跌 10%、Pinterest 盤後跌近 20%、指引不夠驚豔的AMD 盤後曾跌 3%

美債反彈,十年期美債收益率脱離三週高位。美元指數五連陽、又創三個月新高;英鎊盤中跌近 1% 至近七個月新低,離岸人民幣盤中跌超百點失守 7.13 至近三週低位。加密貨幣連日重挫,比特幣四個多月來首次盤中跌穿 10 萬美元,以太坊盤中跌超 10%。

大宗商品普跌:原油止步三連漲,跌落一週高位,美油盤中跌近 2%。黃金跌回 4000 美元下方,盤中跌近 2%,期金收創近以一個月新低。倫銅四連跌,收跌近 2% 至近兩週低位。

亞洲時段,A 股震盪調整,創業板跌近 2%,貴金屬、創新藥領跌,福建本地股、銀行板塊領漲,港股黃金股普跌。

要聞

中俄總理第三十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深化北極航道、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合作

中國商務部評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荷方繼續一意孤行,且無解決問題實際行動,希望荷方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

美國最高法院週三見分曉特朗普關税命運繫於其親手任命的三位大法官;美財長貝森特自稱將前往最高院、強調關税的重要性。

美國參議院未通過撥款法案,聯邦政府 “停擺” 將破紀錄

華爾街警告:市場對通脹過於樂觀,小心 “鷹派意外” 風險;高盛、大摩 CEO 齊發預警:美股估值太高了,可能出現至少 10% 回調。

幣圈再度血流成河,比特幣 6 月以來首次跌破 10 萬大關,以太幣暴跌 10%。

就業網站 Indeed 數據:美國 10 月職位空缺跌至2021 年 4 月以來最低

兩 AI 概念股財報後齊跌:AMD三季度營收超預期增長 36%,但四季度指引不夠驚豔,盤後一度跌 3%。超微電腦上季業績和本季指引遜色,盤後曾跌 10%。

英偉達聯手德電建歐洲最大 AI 中心:部署多達 1 萬塊 GPU,使德國 AI 算力提升 50%。

蘋果欲推首款低價 Mac,定價遠低於 1000 美元,挑戰微軟與 Chromebook。

美國辦公地產危機加速:辦公樓 CMBS 違約率突破 11.8%創歷史新高,已超越 2008 金融危機峯值。

市場收報

歐美股市:標普 500 跌 1.17%,報 6771.55 點。道指跌 0.53%,報 47085.24 點。納指跌 2.04%,報 23348.637 點。歐洲 STOXX 600 指數跌 0.30%,報 570.58 點。

A 股:滬指跌 0.41%,報 3960.19 點;深證成指跌 1.71%,報 13175.22 點;創業板指跌 1.96%,報 3134.09 點。

債市:到債市尾盤,美國十年期基準國債收益率約為 4.09%,日內降約 2 個基點;兩年期美債收益率約為 3.58%,日內降約 2 個基點。

商品:WTI 12 月原油期貨收跌 0.80%,報 60.56 美元/桶;布倫特 1 月原油期貨收跌 0.69%,報 64.44 美元/桶。COMEX 12 月黃金期貨跌 1.33%,報 3960.5 美元/盎司。COMEX 12 月白銀期貨收跌 1.58%,報 47.291 美元/盎司。LME 期銅收跌約 1.8%,報 10664 美元/噸。LME 期鋁收跌近 1.5%,報 2859 美元/噸。

要聞詳情

全球重磅

中俄總理第三十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深化北極航道、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合作。據新華社,雙方商定:就北極問題開展合作,深化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北極航道合作分委會框架內合作。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通信與信息技術合作分委會人工智能工作組框架內設立人工智能合作專家委員會,作為分析與協商機制,為保障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標準化、產業應用等方面的合作提供具體建議、技術方案和實踐路徑。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俄羅斯聯邦通信、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監管署在相關領域的交流。

中國商務部評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荷方繼續一意孤行,且無解決問題實際行動,希望荷方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據中國商務部,荷蘭政府 9 月 30 日發佈行政令,不當干預安世半導體企業內部事務,之後荷企業法庭作出剝奪中國企業股權的錯誤裁決,嚴重侵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此後,荷政府不顧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訴求,沒有展示出建設性態度和行動且升級全球供應鏈危機。安世(荷蘭)10 月 26 日宣佈停止向安世(中國)供應晶圓,導致後者無法正常生產,造成了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的動盪和混亂。對此,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

美國最高法院週三見分曉,特朗普關税命運繫於其親手任命的三位大法官。本案核心在於總統在國家安全緊急狀態下是否擁有未經國會明確授權的關税徵收權。儘管法院由共和黨任命大法官主導,但特朗普親自任命的三位關鍵大法官——Barrett、Gorsuch 和 Kavanaugh——立場備受關注,他們此前均暗示未必支持總統擴權主張。分析認為,Kavanaugh 最可能支持關税,Gorsuch 因堅持文本主義存疑,Barrett 態度則更為務實,亦是最難預料的 “搖擺票” 之一。案件最終結果將取決於這幾位大法官的投票傾向。

美國財長貝森特:我將前往最高法院,強調關税的重要性。美最高法院本週三即將審理特朗普關税政策是否合法,貝森特公開表示,他將前往最高法院,以 “強調關税的重要性”。如果法院作出不利裁決將 “再想辦法”。特朗普此前曾考慮親自出席聽證會,但隨後改口稱不會到場旁聽,“我不想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這無關乎我個人,而是關乎我們國家。”

美國參議院未通過撥款法案,聯邦政府 “停擺” 將破紀錄。美國國會參議院 4 日再次未能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這意味着 10 月 1 日開始的本輪聯邦政府 “停擺” 即將打破 2018 年年底至 2019 年年初 “停擺” 35 天的歷史紀錄,成為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政府 “停擺”。

  • 停擺了一個月後,美國政府終現 “重開跡象”。美國聯邦政府停擺 34 天后出現轉機,參議院共和黨高層釋放樂觀信號,稱正接近解決方案。儘管兩黨均感知到進展,但醫療保健補貼問題仍是達成協議的核心障礙,眾議院温和派議員已提出具體妥協方案試圖打破僵局。

美國正走向 “流動性危機”,“政府關門” 相當於加息?下一步對市場至關重要。

  • 流動性緊張的核心原因在於政府關門迫使財政部在過去三個月將現金餘額從 3000 億美元增至 1 萬億美元。美國政府關門從市場抽走 7000 億美元流動性,導致銀行體系流動性驟降、融資利率飆升,其效果堪比多次加息,關鍵融資指標顯示市場壓力已達臨界點。
  • 分析指出,萬億財政現金或引爆風險資產。如果融資狀況在政府 “開門” 前進一步惡化,市場或重演 2019 年回購危機的惡性循環。不過危機中也藴含着轉機,一旦政府重新開放,財政部將釋放數千億美元現金,這種 “隱形量化寬鬆” 可能引發風險資產的大規模搶購,推動股市在年末大幅上漲。

華爾街警告:市場對通脹過於樂觀,小心 “鷹派意外” 風險

  • 德銀與摩根大通警告,投資者或低估了通脹的持久性與關税的滯後影響。德銀認為,強勁經濟、快速降息、財政刺激及能源價格上升正積累通脹壓力;摩根大通估算,關税或在 2026 年將美核心 CPI 推高至 4.6%。若通脹超預期,央行或被迫再度轉鷹,股市回調與黃金反彈或將重演。
  • 高盛、大摩 CEO 齊發預警:美股估值太高了,可能出現至少 10% 回調!高盛、大摩 CEO 等認為,儘管企業盈利強勁,但當前估值水平令人擔憂,科技股估值尤其充分。高盛預計可能出現 10% 至 20% 的回調,但強調是健康調整而非危機。同時,高盛、大摩對亞洲市場保持樂觀,看好中國、日本和印度的增長前景。

幣圈再度血流成河,比特幣 6 月以來首次跌破 10 萬大關,以太幣暴跌 10%。週二,比特幣價格加速下挫,自 6 月以來首次跌破 10 萬美元大關,一度下探至 99932 美元附近,並跌穿 200 日移動均線,創下年內第二大單日跌幅。據 coinglass 統計,過去 24 小時全網有 34.2 萬人被爆倉,爆倉金額超過 13 億美元,其中多頭頭寸佔損失的 85%。

  • “比特幣的機構需求 7 個月來首次低於挖礦速度”。分析認為,10 月幣圈動盪的陰影仍在,在價格找到支撐的明確信號出現前,投資者不會輕易入場。同時比特幣的機構需求七個月來首次滑落至新幣挖礦速度之下,這一轉變暗示大型買家可能正在退縮。此外,一些此前長期靜止的錢包被激活,以及獲利了結都為市場提供了一些拋售壓力。

就業網站 Indeed 數據:美國 10 月職位空缺跌至 2021 年 4 月以來最低。Indeed 的招聘職位指數截至 10 月 24 日報 101.9,為自 2021 年 2 月初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水平較月初下降約 0.5%,較 8 月中旬,也即美國勞工統計局上一次公佈相關數據的時間點,下降約 3.5%。該指數以 2020 年 2 月為基準值 100。

AMD三季度營收超預期增長 36%,但四季度指引不夠驚豔,營收指引區間中值為 96 億美元,雖然高於分析師預期均值 92 億美元,但還低於一些分析師的樂觀預期值 99 億美元;毛利率指引為 54.5%,符合分析師共識預期。財報公佈後,AMD 股價盤後一度跌約 3%。

超微電腦業績和指引遜色,第一財季營收和 EPS 盈利均低於預期,第二財季 EPS 指引也遜於預期。財報公佈後,盤後股價一度跌 10%。

英偉達聯手德電建歐洲最大 AI 中心:部署多達 1 萬塊 GPU,使德國 AI 算力提升 50%!兩家公司將在德國慕尼黑聯合建設一座價值 10 億歐元(12 億美元)的數據中心,預計於 2026 年第一季度開始運營,屆時將使德國 AI 計算能力提升約 50%。

存儲芯片 “嚴重短缺”,DRAM 和 DDR 漲價 “勢不可擋”,瑞銀上調三星和 SK 海力士目標價。存儲芯片行業正面臨"嚴重短缺",瑞銀報告指出 2025 年第四季度 DDR 內存合同價格預計環比漲幅達 21% 或更高。瑞銀據此上調三星電子和 SK 海力士目標股價,並預計供應短缺狀況將至少持續至 2026 年底,價格漲勢有望延續至 2027 年第一季度。

蘋果欲推首款低價 Mac,定價遠低於 1000 美元,挑戰微軟與 Chromebook。媒體報道,蘋果正籌備推出史上首款低價 Mac 筆記本,預計售價將遠低於 1000 美元,最快明年上半年亮相。新機將採用 iPhone 處理器與低端 LCD 屏,主攻教育及入門市場,挑戰 Chromebook 與 Windows PC。

美國辦公地產危機加速:辦公樓 CMBS 違約率突破 11.8% 創歷史新高,已超越 2008 金融危機峯值。10 月美國辦公樓 CMBS 違約率飆升至 11.8%,創歷史新高並超越 2008 年峯值。僅三年內該比率從 1.8% 暴漲十倍。遠程辦公普及令空置率升至 20%,舊金山高達 36.9%。2025 年將有 2300 億美元辦公貸款到期,多地項目已爆雷,區域銀行與養老金面臨資產重估與損失擴散風險。

國內宏觀

美媒:中國從未擁有過這般程度的海運鐵礦石定價權,將開始掌控局面。全球最大未開發鐵礦西芒杜正式投產,中國通過其龍頭企業的關鍵股權與基建主導,首次掌握了優質海運鐵礦的穩定供應。此舉將重塑由三大巨頭壟斷的全球鐵礦格局,增強中國對鐵礦石的定價權。

黃金新政如何影響市場參與者。中信建投證券認為此次黃金新政意圖明確,引導交易向場內轉移、提升監管透明度、分流投資與消費需求。影響三類羣體:交易所會員需嚴格申報,投資者場內交易税負更低,加工零售商成本上升或轉嫁消費端。

  • 德銀:黃金 ETF 拋售正在減弱,中國税收新政影響不大。近期驅動金價回調的黃金 ETF 拋售潮正逐漸減弱,累計拋售規模達前期總量的 86%,大部分賣壓得到釋放,表明價格修正接近尾聲。同時,中國黃金增值税新政對整體需求和進口的影響預計温和,因金價下跌抵消成本壓力且投資需求保持穩定。

香港樓市回暖:張勇等富豪蜂擁買入超級豪宅,內地人已花近千億在港買房。香港樓市成交量明顯回暖,前 9 個月內地人在港買房總額近 1000 億港元,香港豪宅新買家超 8 成為內地人。阿里巴巴前 CEO 張勇於近日以 5354 萬港元買入一套四房。而內地人赴港買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除了租售比高外 降息大環境下中美博弈中香港的地位越發重要。

國內公司

特斯拉中國出貨量重回跌勢:10 月同比下降 9.9%,環比驟降 32.3%。根據中國乘聯會週二公佈的數據,特斯拉上海工廠 10 月份出貨量為 61497 輛,同比下滑 9.9%,不僅扭轉了 9 月份 2.8% 的小幅增長勢頭,環比更是驟降 32.3%。全球需求同步轉弱,美國税收補貼終止,歐洲市場疲軟令銷量承壓。

飛天跌破 1700 元,茅台迎來最不確定的冬天。

星巴克中國易主,未來將再開 1.2 萬家店。

海外宏觀

美股漲勢尷尬真相:除了七巨頭,其他 493 只股票 “深陷困境”。標普 500 指數漲勢嚴重依賴七大科技巨頭,其第三季度盈利增長達 27%,而其餘 493 只成分股利潤增幅僅 8.8%。等權重指數相對標普 500 折價超 25%,接近 90 年代末科技泡沫水平。儘管市場集中度引發泡沫隱憂,但華爾街策略師認為,只要科技巨頭盈利保持強勁,就應繼續押注這一趨勢,市場出現重大下跌可能性不大。

美元指數突破 100 大關,為 8 月 1 日來首次。本輪漲勢的核心驅動力,源於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意外釋放的鷹派信號,疊加日本、歐洲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相對疲軟,以及美國國內政治僵局帶來的避險需求共同作用。

英鎊跌至七個月低點,英國財政大臣裏夫斯承諾削減債務,為加税鋪路。英國財政大臣裏夫斯暗示工黨政府或將放棄 “不加税” 承諾,以應對高達 350 億英鎊的財政缺口。她強調削減債務、抑制通脹為首要任務,為 11 月預算案中的潛在加税預熱。

海外公司

OpenAI 宮鬥劇後續:52 頁 PPT 全是奧特曼 “黑料”,美女 CTO 打小報告。前 OpenAI 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 62 頁證詞顯示,2023 年 11 月解僱奧特曼經過一年策劃。蘇茨克維依據前 CTO 穆拉蒂提供的二手信息和截圖,撰寫 52 頁秘密備忘錄指控奧特曼 “撒謊、操控、挑撥離間”,促成罷免決定。董事會曾在解僱奧特曼後 24 小時內與競爭對手 Anthropic 商討合併,但因實際障礙擱置。

當微軟 CEO 説 “電力不足可能導致芯片堆積” 時,他和 Altman 都不知道 AI 究竟需要多少電。人工智能巨頭正面臨一個新瓶頸:電力。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透露,公司已採購的芯片因電力和數據中心不足而閒置。Altman 指出,科技公司面臨兩難:若現在鎖定長期電力合同,未來可能因新能源技術的突破而蒙受損失;若投資不足,又可能無法滿足 AI 需求的爆炸式增長。

SK 海力士年內狂飆 240%,韓國交易所罕見警示風險。週一晚間,韓國交易所對 SK 海力士股票發佈 “投資謹慎提示”,受此影響,SK 海力士週二在韓國證券交易所下跌 5.4%,創下三週以來最大跌幅。韓國交易所對大型股發出此類提示極為罕見,這一舉措由股價或交易量出現突然或無法解釋的大幅波動觸發,旨在提醒投資者謹慎行事但不會立即停止交易。

看空 AI 泡沫,“大空頭” 80% 倉位做空 Palantir 和英偉達。Michael Burry 正以實際行動押注 AI 泡沫破裂。監管文件顯示,他管理的 Scion 基金約 80% 倉位集中做空英偉達和 Palantir,名義價值逾 10 億美元。然而兩股自 9 月底以來持續上漲,使其倉位陷入賬面虧損。Palantir CEO 怒懟 “大空頭”,稱此舉 “簡直是瘋了”,並質疑存在市場操縱。

位列特斯拉前十大股東,挪威主權基金將再度投票反對馬斯克 “萬億薪酬包”。早在 2024 年,這家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也曾對馬斯克價值 560 億美元的薪酬方案提出反對。馬斯克此前稱,如果股東再次否決其薪酬方案,他將離開特斯拉。摩根士丹利警告,若馬斯克薪酬方案未獲批准,特斯拉股價可能面臨超 10% 的即時拋售,這將被市場視為對其領導力的不信任投票。

Uber Q3 總預訂額大增 21%,營業利潤不及預期。Uber Q3 營業利潤 11.1 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但運營數據可圈可點,總預訂額同增 20% 至 497 億美元,超分析師預期。出行業務與外賣業務表現強勁,但貨運業務持續低迷。財報顯示公司 Q3 利潤疲軟,同時四季度增長指引放緩,公司股價跌超 5%。

美國 “併購狂潮” 逼近歷史記錄,1 天 4 筆 “大併購”,金額超 800 億美元!週一金佰利以 487 億美元收購泰諾母公司科赴,合併後金佰利將成為僅次於寶潔的全球第二大健康和個護產品銷售,其餘三筆交易覆蓋能源、工業和礦業領域。今年美國 10 億美元以上交易數量達到 57 筆,創下 1970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併購狂潮是全球交易活動復甦的縮影,今年來全球併購交易總額已達 3.8 萬億美元,較 2024 年同期水平高出約 38%。

風電巨頭Ørsted“斷臂求生”,將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 一半的股份賣給 PE 巨頭阿波羅,作價 65 億美元。Ørsted 通過出售核心資產股權獲取阿波羅 65 億美元資金注入,以緩解當前面臨的利率攀升與北美政策風險雙重壓力。該交易將幫助公司維持其他項目運轉,同時引入阿波羅在基礎設施領域的資本與專業經驗,保障旗艦項目的持續建設,也確保了英國關鍵脱碳項目的推進。

輝瑞 Q3 營收同比下降 6% 超預期,非新冠業務成亮點,公司上調全年盈利預期。輝瑞 Q3 營收 166.5 億美元,同比下降 6%,主要受新冠產品需求下滑拖累。輝瑞預計全年調整後每股收益 3-3.15 美元,此前預計 2.9-3.1 美元,因其非新冠業務增長抵消整體營收滑坡。輝瑞美股盤前漲逾 2%、跌近 1.5%。

今日要聞前瞻

中國、美國、歐元區、英國 10 月服務業、綜合 PMI。

歐元區 9 月 PPI。

特朗普可能親自出席聽證會,旁聽美國高院關鍵的 “關税裁決”。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 11 月 5 日至 10 日在上海舉辦。

日本央行公佈 9 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

賽力斯預計 11 月 5 日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美國上週 EIA 原油庫存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