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濟神州想守住大單品不容易

產品過硬是創新藥企的底氣。
5 月 5 日,百濟神州(688235.SH)披露了 2023 年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收入增長頗為亮眼。當期營業收入高達 30.66 億元,同比增長了 57.40%,同期歸母淨虧損縮窄至 24.47 億元。
其中一季度的產品收入達到 28.08 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 69%。
這要歸功於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產品澤布替尼膠囊(商品名:百悦澤)的持續放量。今年一季度,百悦澤的全球銷售收入高達 14.47 億元。
作為全球唯一一款有效性優於伊布替尼的 BTK 抑制劑,百悦澤 2023 年之前主要適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種治療方案的套細胞淋巴瘤(MCL)等病症,但 2023 年 1 月開始百悦澤在美國的適用症拓展至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這也是一季度收入大漲的主因。
隨着適應症在不同市場獲批,百悦澤的收入空間有望進一步被打開。
然而挑戰同樣並存。
一方面,伊布替尼的專利保護將於 2026 年末到期,屆時不少仿製藥或將瓜分該市場;另一方面,由國際藥企禮來(LILLY ELI)研發的最新一代 BTK 抑制劑、部分適應症相同的 Pirtobrutinib 於今年 1 月獲批上市,重要優勢之一就是突破百悦澤等藥品存在的耐藥性劣勢。
百濟神州也在尋求鞏固明星單品的戰略,即通過 “百悦澤 + 旗下其他核心產品” 的聯合治療方式進一步夯實護城河。
這一策略是否可行,市場正在拭目以待。
信風(ID:TradeWind01)就產品研發進展等問題向百濟神州求證,但截至截稿前尚未得到回覆。
百億規模在望
出海是創新藥企業做大收入規模的不二法門。
在 2022 年 12 月與伊布替尼 “頭對頭” 實驗中勝出,由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腫瘤藥百悦澤已是名副其實的大單品。
百濟神州 5 月 5 日披露的未經審計財務數據顯示,百悦澤 2023 年一季度全球銷售收入高達 14.47 億元,同比增長了 118.25%,其中近 7 成的收入均來自美國市場。
作為全球唯一一款有效性優於伊布替尼的 BTK 抑制劑,百悦澤 2023 年之前主要適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種治療方案的 MCL、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和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種含抗 CD20 治療方案的復發或難治性(R/R)邊緣區淋巴瘤(MZL)的患者。
2023 年 1 月開始,百悦澤在美國的適用症拓展至 CLL/SLL,成為該產品一季度收入大漲的重要原因。
“百悦澤在美國銷售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成人患者適應症上市的推動。” 百濟神州解釋稱。
這亦推動了百濟神州今年一季度業績大增,同期營業收入高達 30.66 億元,同比增長了 57.40%,歸母淨虧損則從去年一季度的 28.66 億元縮窄至今年同期的 24.47 億元。
全球不同市場的適用範圍還在擴大,百悦澤的收入空間有望進一步被打開。
例如百濟神州已就百悦澤適應症擴大至 R/R 濾泡性淋巴瘤(FL)向歐盟有關部門等遞交申請,其預計 2023 年有望在超過 30 個市場取得藥品上市的批准。
百悦澤的成長空間備受矚目。有機構人士預計百悦澤最終銷售規模有望達到 51 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352.49 億元)。
“考慮到 CLL/SLL 適應症近期在美國、英國等地獲批(患者人數是現已獲批適應症總和的 2-3 倍),我們預計未來三年產品全球銷售仍將快速增長,最終峯值有望達到 51 億美元。” 浦銀國際醫藥行業分析師丁政寧等指出。
這並非不可實現。公開數據顯示,作為全球銷售額排名第四的腫瘤藥,伊布替尼 2022 年的收入規模達到 577.06 億元。
這意味着,療效優於伊布替尼的百悦澤或有望擠佔其市場份額,創造百億的年銷售規模。
“大單品” 的隱憂
百悦澤的成功似乎來得有點遲。
公開數據顯示,百悦澤的競品伊布替尼專利保護期至 2026 年末截止。
這意味着,伊布替尼的仿製藥有可能進一步瓜分該市場。
不少藥企早已摩拳擦掌。2022 年 10 月,先聲藥業(2096.HK)的伊布替尼的首仿藥——伊布替尼膠囊已在國內獲批上市,等到原研藥伊布替尼的專利保護期結束,該首仿藥就可實現商業化。
伺機而動的還有創新藥企。
同樣適用於 CLL/SLL、MCL、由諾誠健華(688428.SH)研發的 BTK 抑制劑奧布替尼(商品名:宜諾凱)已獲批上市,2022 年銷售收入為 5.66 億元,同比增長 164%。
不僅如此,宜諾凱與百悦澤、伊布替尼同樣都被列入 2021 版《CSCO 淋巴瘤診療指南》中 CLL/SLL、MCL 的 I 級推薦方案。
有業內人士認為,百悦澤仍足具優勢。主要原因在於其不僅具備先發優勢,而且主要市場在美國等境外區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業績風險。
不過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也在給百悦澤帶來挑戰。
今年 1 月,禮來的第三代 BTK 抑制劑 Pirtobrutinib 獲 FDA 批准上市,主要適用於三線及以上 R/R MCL 患者,較第二代 BTK 抑制劑百悦澤、宜諾凱以及第一代 BTK 抑制劑伊布替尼具有抑制耐藥性的優勢。
公開信息顯示,前兩代產品要通過與激酶結構域中的殘基 C481 產生共價結合抑制治療 B 細胞惡性腫瘤的靶點 BTK,均從屬於共價型 BTK 抑制劑。但 Pirtobrutinib 以可逆性非共價鍵結合來抑制這一靶點。
作為全球唯一一款非共價(可逆)BTK 抑制劑,Pirtobrutinib 未來增長潛力不容小覷。
今年 3 月末,信達生物(1801.HK)已獲得 Pirtobrutini 未來在中國大陸商業化權利的優先談判權。
此外,目前禮來已就 Pirtobrutinib 用於二線治療 MCL 與百悦澤、伊布替尼等藥物開展 “頭對頭” 實驗。
有醫藥人士認為,一旦 “以一敵多” 的頭對頭實驗成功,BTK 抑制劑市場的競爭格局或被再次改寫。
前有仿製藥,後有第三代 BTK 抑制劑,百濟神州的商業化拓展能力備受考驗。2022 年,百濟神州的銷售費用為 59.97 億元,同比增長了 34.72%。
“明星單品 +” 戰術
拓寬百悦澤的適用範圍是百濟神州深挖護城河的 “打法” 之一。
百濟神州預計今年上半年有望取得百悦澤一線治療 CLL/SLL 以及 WM 患者新增適應症的監管決定。若審批予以通過,則相較此前只能適用於 “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種治療方案” 的適應範圍,百悦澤的滲透率有望再度提高。
百濟神州還計劃通過 “百悦澤 + 旗下其他藥品” 的聯合治療方式,推動其他產品的上市。例如今年下半年即將啓動 “百悦澤 + 自主研發的 BCL-2 抑制劑 BGB-11417” 用於一線治療 CLL 患者的全球註冊性臨牀試驗。
這或許都可以提升百悦澤的銷售額,進一步增強競爭實力。
拓展適應症的策略也在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另一款核心產品 “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 的 PD-1 藥物(商品名:百澤安)身上有所體現。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百澤安在國內的適用範圍包括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 和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既往接受過含鉑方案化療後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 等共計 10 類疾病。
2023 年一季度,主要市場位於中國的百澤安銷售收入達到 7.86 億元,同比增長了 41.11%。
這源於百澤安部分適應症被納入了醫保目錄。
“百澤安市場滲透率和市場份額的提升主要得益於醫保報銷範圍擴大所帶來的新增患者需求、銷售團隊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以及藥品進院數量的增加。目前,百澤安已在中國獲批十項適應症,其中九項適應症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百濟神州解釋稱。
百澤安的適應症仍在不斷擴大。在國內市場上,百濟神州預計百澤安 2023 年可取得用於 “一線治療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R/R 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一線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HCC)” 的監管批覆。
關於 “百澤安 +” 的研究也在同步進行。例如 “百澤安 + 自主研發的歐司珀利單抗” 和化療用於一線治療 NSCLC 的 2 期試驗已完成入組。
通過拓展適應症,並以此帶動旗下其他藥品的聯合治療方式是否可以切實鞏固大單品的競爭力,市場正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