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S "takes the lead": sets more than 20 "red lines" to prevent cultural pollution in Credit Suisse.

華爾街見聞
2023.06.12 13:0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進入瑞銀的 “瑞信人” 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格限制,包括禁止接待來自較高風險國家的新客户,不可在未經瑞銀經理批准的情況下推出新產品,禁止交易一系列複雜的金融產品等等。

瑞銀終於完成對瑞信的歷史性收購,但為防止瑞信 “文化污染” 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才剛剛開始。

6 月 12 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瑞銀為了降低在與瑞信合併後的一系列風險,將對瑞信員工實施嚴格限制。

知情人士稱,瑞銀列出了約 23 條 “紅線”,涵蓋了 11 項金融風險和 12 項非金融風險。禁止瑞信員工從合併後的第一天開始從事的一系列活動包括:

為了防止洗錢及高管賄賂等風險,瑞信員工將禁止接待來自有較高金融風險國家的新客户,其中包括阿富汗、阿爾巴尼亞、白俄羅斯、剛果、伊拉克、科索沃等;

瑞信員工不可以在未經瑞銀經理批准的情況下推出新產品

瑞新員工禁止交易一系列複雜的金融產品,包括韓國衍生品和某些量化指數的期權;

瑞信員工若要延長遊艇、輪船和房地產等價值超過 6000 萬美元 (約 4.68 億港元) 的貸款,必須經過瑞銀高層批准,向外國客户和財產提供貸款也必須獲得瑞銀同意。

瑞銀董事長 Colm Kelleher 曾在上月表示,設置這些 “紅線” 是擔心 “瑞信的文化污染”:

我們將對每位進入瑞銀的 “瑞信人” 設立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標準。

瑞信首席執行官 Ulrich Koerner 在一份備忘錄中向員工表示,雖然每位員工所做的工作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但會有 “我們都必須遵守” 的最新工作規則。

不僅如此,裁員也是合併後瑞銀的必要舉措。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 6 月 2 日,瑞銀首席執行官 Sergio Ermotti 在一場活動上就曾對裁員發出了警告:

在完成接管瑞信後,將做出痛苦的裁員決定。我們將無法在短期內為每個人創造工作機會。協同效應是故事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認真審視獨立和合並機構的成本基礎,並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結果。這將是痛苦的。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在完成收購的同時,瑞銀還宣佈了對部分瑞信實體的董事會提名。待監管部門批准後,瑞信集團董事會將由 Lukas Gähwiler 擔任董事長,Jeremy Anderson 和 Christian Gellerstad 擔任副董事長。根據瑞銀官網,Lukas Gähwiler 現任瑞銀副董事長。

此外,De Ferrari 將成為瑞銀財富管理負責人 Iqbal Khan 的高級顧問,Hannaford 將擔任其美國理財業務的科技部門主管,Wildermuth 被任命為瑞銀美洲業務部門和合並後美國法律實體的首席風險官。

與此同時,瑞信的總法律顧問 Markus Diethelm、首席財務官 Dixit Joshi、亞太區主管 Edwin Low、投資銀行聯席主管 David Miller 和市場聯席主管 Ken Pang 已決定離職。

瑞銀一位發言人稱,在兩家銀行的合併完成後,銀行約 160 位管理層中,只有五分之一來自瑞信。

華爾街見聞曾指出,完成合並後,新創造的瑞士金融巨頭資產負債表高達 1.6 萬億美元,大約是瑞士經濟規模的兩倍,掌握的資產規模高達 5 萬億美元。瑞銀由此獲得了被稱為 “皇冠上明珠” 的瑞信零售銀行業務,節省了大量重複建設的成本,也加強了瑞銀作為全球財富管理機構的龍頭地位

Ermotti 曾表示,雖然兩家銀行的合併資產負債表將達到約 1.6 萬億美元,但瑞銀的目標是將其削減至 1.35 萬億美元或 1.4 萬億美元:

瑞銀的風險水平低於瑞信,合併對瑞銀來説相當於增長了 35%。

何為瑞信的 “腐壞文化”?

據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在 “不情不願” 收購瑞信後,瑞銀的優質資產被拉低,同時其還要承擔瑞信約 54 億美元的損失,且如果瑞銀股價像 2008 年的美銀併購美林後跳水,風險將會在金融系統內擴散。

與此同時,瑞銀最大的擔憂就是,其精心培育的企業文化可能會被瑞信內部存在的 “腐壞文化” 侵蝕。

瑞銀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陷入困境,在接受政府紓困以及捲入一些列醜聞之後,縮減了較為激進的業務,並通過整頓迴歸成為一家更保守的理財機構。相比之下,當時沒有陷入困境的瑞信則加速進軍高風險的投行市場,並藉此迅速擴張

這在內部員工看來可能就是兩家銀行文化衝突的核心所在。

一位曾在這兩家機構工作多年的交易撮合者對媒體表示:

瑞銀一直是一種非常友好、合作、以團隊為導向的文化。當我説友好時,我的意思是,他們實際上彼此喜歡...投行從來就不屬於瑞銀的 DNA。

瑞信可能恰恰相反,每個人都非常敏感。瑞信員工基本上都會被告知利用資產負債表獲得鉅額獎金,這就是遊戲規則。這種文化已經持續了 30 年,而且沒有共同參與的感覺。

一位瑞銀前員工表示,投行業務在內部被視為類似於賭博的行為。瑞信的國內銀行具有吸引力,但對於像瑞銀這樣 “不浮華,低調” 的文化,資產管理部門和投資銀行部門的問題更大。

瑞銀高管們普遍擔心,他們正與一家願意接受高風險客户並提供高風險產品的銀行 “暗中較量”。

瑞信因醜聞和鉅額虧損陷入困境,在其內部報告稱這一切的發生是 “對風險的懶散態度” 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