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itioning to electric power, even top-tier supercars are feeling the pressure.

華爾街見聞
2023.07.04 10:5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阿斯頓·馬丁牽手美國新勢力。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4 月 15 日,是魔都車圈難忘的一天,頂級超跑阿斯頓·馬丁攜旗下在售車型,在上海百年文化地標張園,打造了一條 “阿斯頓·馬丁大道”,為自己 110 年慶生。

車隊中壓軸的,是其首款限量混動超跑 Valhalla,售價近千萬元,預計今年將在全球開始交付。這是阿斯頓·馬丁 “觸電”、轉型新能源的濃重一筆。

不到 3 個月,阿斯頓·馬丁又宣佈要引入電動 “技術外援” Lucid,繼續加快其電動化能力。

當地時間 6 月 26 日,阿斯頓·馬丁公告稱,已與美國的造車新勢力 Lucid 簽署協議,將向後者增發價值約 1 億美元(約合 7.2 億元人民幣)的股份外加 1.32 億美元現金(約合 10 億元人民幣),換取其電動車動力總成和電池系統技術的使用權。

平台化的確是車企大規模穩定量產的基石,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阿斯頓·馬丁 CTO Roberto Fedeli 直言,與 Lucid 的合作是其 “電氣化戰略的重要支柱”。借 Lucid 提供的技術,阿斯頓·馬丁的純電平台便有了着落,該平台計劃將兼容旗下超跑、跑車、SUV 等各系車型。

而 Lucid 不僅現金入賬還順勢成為這家頂級超跑品牌的股東,手握其 3.7% 股份。足可見阿斯頓·馬丁的誠意。

去年 4 月,阿斯頓·馬丁公佈了 “ Racing Green ” 戰略,按照規劃,其將在 2025 年推出首個純電車型,並最終到 2030 年完成電動化轉型。

但相比保時捷早在 2019 年就推出了純電動跑車 Taycan,勞斯萊斯、路特斯的純電車型也都在去年上市開賣,阿斯頓·馬丁已經慢了一步。

而以股份換技術,可能也是阿斯頓·馬丁的無奈之舉。

電動化這個 “吞金獸” 的威力車企們已經見識過了,奔馳、寶馬、大眾等一線大廠都曾宣佈要投入數百億美元謀求轉型,國內新勢力每年也是百億級的研發投入。

但與賓利、保時捷、蘭博基尼等超豪華品牌有大眾等集團的靠山不同,阿斯頓·馬丁這樣相對獨立的 “小而美” 車企,無力承擔自行解決電車研發的鉅額資金問題。

常年銷量和財務的困頓,讓其經歷了七次破產易主,即便在 2018 年 10 月成功 IPO 上市,經營狀況也未明顯改善,近兩年的虧損還在擴大。經營虧損從 2021 年的 7430 萬英鎊(約合 6.9 億元人民幣)擴大至 1.18 億英鎊(約合 10.8 億元人民幣)。

所以阿斯頓·馬丁能傍上技術強大的 Lucid,不失為一個捷徑。

且眼下願意將自己核心技術共享的車企也不多,接受阿斯頓·馬丁橄欖枝的 Lucid ,雖然手握頂尖的電動車硬件技術,數位高管也是從特斯拉出走自立門户,但受產能和虧損所困,也亟需資金注入盤活。

這麼看來,表面上強強聯手的兩家車圈頂流,其實是各取所需的抱團取暖。

有了 Lucid 的技術,阿斯頓·馬丁在電車上的發展可能將就此加速。董事長 Lawrence Stroll 就表示,與 Lucid 的合作,對未來阿斯頓·馬丁以電車為主導的增長是革命性的。

不過,牽手 Lucid 只是給電動化上的一道保險,阿斯頓·馬丁想要重回巔峯與友商肩並肩,它還要補齊中國市場這塊短板。

根據上險量數據,阿斯頓·馬丁在國內超豪華品牌的銷量排行,從 2021 年的第三名下滑到去年的第五名,錄得 774 台,僅佔其全球總銷量的一成。

反觀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法拉利等一線超豪華品牌,去年都是得益於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無論銷量還是利潤率均迎來了歷史最好成績。

顯然,中國市場有着更大的空間,這兩年除了老牌豪華車企加碼外,自主品牌中比亞迪的仰望、埃安的昊鉑等都看中了這片細分市場的機會,推出百萬級的超跑欲分一杯羹。

目前持股阿斯頓·馬丁 17% 的吉利,或將成為開拓中國市場的突破口。

去年 9 月和今年 5 月,吉利分別斥資 6600 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 5.76 億元)、2.34 億英鎊(摺合人民幣約 20.43 億元),入股成為阿斯頓·馬丁的第三大股東。這是吉利佈局的第二家超跑品牌了,此前另一家英國跑車品牌路特斯在吉利的收購和運作下成功 “復活”。

這樣的經歷,或許為將來阿斯頓·馬丁的翻盤打了樣。此次,Lawrence Stroll 就提到,與吉利的合作,將加深對中國這一關鍵市場的理解。

有了兩家新能源時代的頂流相助,一路命運坎坷的阿斯頓·馬丁能否就此重回巔峯,銷量會給出最終的答案。阿斯頓·馬丁也必須抓住這時代的機遇,才能百年長青。